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写道: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人,孤零零,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然而阿Q却从来不会这样,他是永远得意的。
传记通常是对历史名人的歌功颂德,而鲁迅笔下的阿Q并非伟人,名人,与英雄、楷模等字眼更是没有丝毫关系,甚至是窝囊的代表。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为这样一个人作传?
知乎上很多人对阿Q精神做了分析:有人说阿Q精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有人说阿Q是中国人劣根性的集中体现;有人说阿Q软弱无能,窝囊,鲁迅先生用讽刺的手法告诫我们不要成为阿Q这样的人;也有人说,纵然阿Q一事无成,却也不失为一条好汉。
或许不同社会背景和人生阅历的人对阿Q这一人物形象有不同的解读,而我在严顺开主演的《阿Q正传》中,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看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模样。
余秋雨说,一切达观都是对悲苦的省略。在阿Q身上我确实看到了这种达观。
阿Q就像是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或许是现在的我们,或许是曾经的我们,我们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如阿Q一样的悲惨遭遇,却未必有阿Q一样的达观精神。
阿Q是个普通人,但又比普通人的命运更加悲苦一些。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他矮小瘦弱,却也有一身力气,给别人做工时也是卖了命地干活,辛辛苦苦挣些血汗钱。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也许生活对阿Q来说只是一场又一场的磨难,但阿Q仍然怀有梦想。暂不论梦想的雅俗,吃饱穿暖是老百姓的梦想,革命是革命者的梦想,但它们都值得维护。得到人们的尊敬,有女人,过上好日子,就是阿Q的梦想,然而每一个看似卑微的梦想都在一顿暴揍和倾家荡产中破灭。“精神胜利法” 是他与残酷现实唯一的对抗方式,也是他还没有完全向世界妥协的证明。
阿Q并没有学会趋炎附势,也没有卑微的讨好,他不把赵太爷放在眼里,看不起装腔作势的假洋鬼子,鲁迅说,他几乎是个完人。
要说劣根性,我只是看到了阿Q在欺负小尼姑时赢得的虚荣和妄想赌博赢钱时的懒惰,这些比起他周围残酷和冷漠的人群来说,不能算什么罪过。身在泥淖之中,不沾染一点灰尘,怎么继续生存?
也许在人们看来,他的妄自尊大和畏强凌弱、吃软怕硬是愚昧浅薄的象征,但阿Q不是鲁迅,不是托尔斯泰,不是甘地,更不是海明威,作为一个没有受过教化的民众,他的抗争大概只能至此,无力的抗争好过麻木不仁。
从现在的眼光看阿Q,他只是一个比较不幸的普通人而已。没有显赫的家室,没有开挂的人生,没有年少有为也没有大器晚成。没什么一技之长,不会被载入史册也不会被人津津乐道,但他身上仍然有一些令人钦佩的品格,永远不服输,永远乐观。
在被抓去坐牢时,阿Q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要抓进抓出,要坐坐大牢的。于是,也就心安理得。
在被拉去杀头时,阿Q又泰然了,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要游街示众,未免要杀头的。
很多人被苦难压迫后都会变得麻木不仁,唯利是图,趋炎附势。然而阿Q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纯真
看到最后,我突然开始好奇鲁迅先生的这部讽刺小说,讽刺的究竟是窝囊了一生的阿Q还是那些冷漠无情的看客,或许都有吧。
影片最后,酒馆里阿Q的“老朋友”在议论阿Q的死,一位青年说:“依我看,阿Q哥还是一条好汉。”这一句好汉足以表达鲁迅先生的对阿Q的态度。
在我们村子里,曾经有很多像阿Q一样的老人,他们衣服破烂不堪,无亲无故,一个人游荡于天地间。他们没有一技之长,靠力气吃饭,一生都没有去过很远的地方,没有见过很大的世面,但在人群中,他们总是夸夸其谈,嬉皮笑脸的,即使总是被愚弄被嘲笑的对象,也从未见他们真的伤心恼怒过,他们就是当代的阿Q,他们的生命卑微却很坚韧。
写到最后,阿Q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愈加深刻,我突然发现我们心中神一样的活佛济公和阿Q的形象竟是如此之像,同样是破烂不堪的衣服,同样是无亲无故,同样总是被世人嘲笑和愚弄。只是济公有法力,而阿Q只是一个凡人,如果,阿Q拥有法力,也会成为我们拥护爱戴的活佛济公吧;或者,如果济公没了法力,也会成为和阿Q一样的凡人吧。
我喜欢阿Q这个人物,正如鲁迅所说,他是一个完人。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完整的人。纵然有缺点,却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芒,阿Q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需要一点阿Q精神,永不服输,永远乐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