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很容易在日常里,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无意识地翻手机,低头刷微信,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行走,给生活加速,陷入琐碎的柴米油盐,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抱怨、世故……而不自知。
生活在“水”里太长时间,已经不知道“水”是什么。
此刻,我们回到初中校园——内心怀想自己的青葱岁月,忆起许多快乐时光,或感怀可亲的老师,或感慨发小使坏的尴尬,或充满着敬畏……
然后,当你认真面对,思考当下孩子们的诸多问题,譬如,不喜欢学习,也不爱运动,无所事事,无知无畏,甚至校园欺凌。
你一时惊愕,或无话可说,无言以对,甚至无端地指责,接近愤怒……
很正常啊,在我看来,你的反应。事实上,你离开得太久了,离当下网络信息背景下的校园,离孩子们太远了,你几乎被自己所谓的经验与喧嚣的世界宠坏了。
学校自古被喻为“伊甸园”,那是美好与爱的象征。它也被称为“象牙塔”,它应该有塔的封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锻造心智,提升能力;更有象牙的坚韧与纯粹,带有青春的真实与生动,真诚与友善,同伴互助与团队共赢。
但事实上,无孔不入的网络时代,无法禁止的手机隐患,无以叠加地给孩子们熏染了并不少见的不良习气。在孩子们的圈子里,在他们的眼中,网络的,就是社会的,就是世界的。校园外的世界有趣多了,也自由多了。不自觉地,他们会偏离正常轨道,陷入网络虚拟世界,或是情感世界,而他们又没有自纠能力,不会启用来自父母、老师同伴等支撑系统。
不像学校,不得不说规矩和任务。规矩有严厉性与合理性,在孩子眼里,就缺少了自由与放任。作业和任务对很多孩子又比较难,加上人本身的惰性,很容易就丧失了自律与坚持。
要安静下来学习,比如,读一本书,都不那么容易。
很多孩子不读书,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也不读书。更重要的是缺少陪伴和交流,更多的爱和理解,把阅读的好习惯潜移默化地带给他。多亲近自然,多认识自我的渺小,感知世界的浩瀚,培养美感,清楚好坏,明了道德的界限。这才是普世的教育之道。
一个爱阅读、会思考、有审美的孩子,未来是不会不幸福的。
在学校,我们试图让学生简化生活,专心读书,对自己不想要的东西说“NO”。譬如,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分层走班教学;个性发展,开设拓展性课程,让他们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我们接受学生的不完美,譬如,上课睡觉,迟到说谎,卫生习惯差,我们尽量使他学会接受失败,否则他也永远不会成长。希望学生能积极思考遇到的一切问题,学会感激,带来单纯的快乐,还有注意休息,保持运动。
我们谈论的是关注孩子的“内心”,我们谈论的是“勇者无畏”而非“无知者无畏”,在出现问题时,落下不应有的笑柄。
龙应台在《目送》一文的最后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们也试着告诉孩子的父母:心平气和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养分。如果我们的父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任何时候都充满理性地跟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话,那么,孩子一定可以养成心平气和的情绪,这样氛围当中长大的孩子就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困难、挫折、失败等。
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做起,譬如,一把椅子,一杯茶,师生两颗心的交汇、碰撞、融合,低起点的谈话,过程中的尊重、善意、理解,以解决问题为前提,从优点出发,或循循善诱,或糖衣炮弹,我们可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最大的耐心,劝导,说服,疏导,鼓励,激励,让孩子有触动,有感动,直至抵达内心。
用我们足够的平静与睿智引导孩子走向更理性、更自信的自我成长之路。
让我们共同努力,关注孩子的内心,重塑象牙塔。
最后我想用1692年镌刻于巴尔的摩圣保罗教堂的铭文结束此文。
你要与周围地所有的人友好相处
尽可能不要放弃这种努力和追求
你要轻轻但清晰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思想
并且耐心倾听别人含糊甚至烦人的想法
因为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
你该享受你自己的成就和计划
保持对你自己的事业的兴趣
在变化多端的时代能真正拥有的财产
你要培养自己的精神力量
……
记住:你应该努力去追求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