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和卿个人品牌斜杠青年
欧阳泽林:个人品牌新零售时代的几个思考和总结

欧阳泽林:个人品牌新零售时代的几个思考和总结

作者: 92006db4641b | 来源:发表于2017-11-13 09:00 被阅读314次

    个人品牌新零售时代=卖自己?

    卖自己的时间?人脉?知识(技能)?颜值?

    没错,上周在朋友我嘚瑟了一个概念,我说“个人品牌新零售时代!”结果一大批点赞评论,我不禁在想,虽然自己对于个人品牌,对于新零售两个新概念也不算特别的精通和熟知,但是已经在产品化自己,和产品化别人的路上了,近期也有了一些进展和心得,遂成此文。

    产品化自己——最通俗易懂的解释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让别人可以更好的买自己,另外一个是卖得掉,更重要的是能够长期售卖和拥有现金流。

    2017年年初的时候我就妄下断言,我说自己说过的话,认识的人,电脑里的PPT,脑子里的思路,都可以“产品化”,分别对应的是:输出成音频放到喜马拉雅,写成文章发布到知乎专栏,在朋友圈主动搜索并让供需两方产生对接,PPT发布到百度文库,思路变成思维导图,看起来目前我都做到了。

    说过的话——喜马拉雅(有偿订阅)

    认识的人——微信拉群对接供需两方(间接获利,这个利就是感情银行的投资金额,无论是供需都存了更多感情投资,或者说信任关系加强)

    电脑里的PPT——百度文库(有偿下载)

    脑子里的思路——思维导图(有偿下载)

    恩,回到文章标题,我们在产品化自己,尤其是制定交付的时候我们根据什么原则?以我为例,看起来连接了人力资源领域的90%的KOL和社群领袖,同时也有很多人力资源乙方的产品和服务商主动找上来,截止目前,在即深度经营关系和需求画像的4000+HR微信好友人脉中,在以下人力资源服务品类有了一些成功案例:

    薪酬优化(3家)、企业服装(1家)、薪酬报告(2家)、背景调查(2家)、企业食堂(1家)、员工福利(2家)、猎头招聘(2家)、团建活动(2家)、员工培训(1家)、招聘系统(10家)、雇主品牌(10家)、海外招聘(5家)

    本文的关键问题来了,“新零售,即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个人品牌的新零售时代,应该怎么做呢?

    通俗点就是知识型IP们如何更稳定持续的睡后收入嘛?(毕竟秒薪,日入20万,年度200万的知识型IP就那么几个哈,顺便再多让你焦虑下,某LIU姓大咖粗略半年多以前的收入账单= 199/粉丝 x 6万 =1194万 •工作3个月,12小时/天,月薪 = 398万,日薪 = 13万2千6百,时薪 = 1万1千50元,秒薪 = 184元,是不是特别羡慕嫉妒HEN?)。

    怎么样才能从知识型小IP跻身到中IP到大IP呢?哪些细分认知领域还会有机会呢?哪些知识付费变现平台还会有早期红利期呢?凭什么我们能上架上去呢?我们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去实践个人品牌的新零售时代下,获得更多更稳定的睡后收入呢?

    知识型IP内容产品化自诊表单(auyung.com出品)

    按交易频度?

    频度好理解,例如饿了么做外卖为什么能起来?因为正常人一天要吃3顿饭,15亿人口你自己算算哈哈,每天多大的体量啊,同理我也在思考个人品牌“产品化”之后哪些从头到脚从里之外从十几块到几万块,我们能够“出卖”的,交易频度有多大的提升可能性?

    截止目前,实际上成功发生交易关系的,在我身上,有背景调查、招聘系统、团建活动、猎头招聘四大类,从单个客户成单总金额来看,由高到低分别应该是:薪酬优化>雇主品牌>团建活动>员工培训>企业服装>企业食堂>员工福利>招聘系统>海外招聘。作为一个个体在这条路径上,在泛人力资源领域其他知识型IP或者说KOL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实践。

    从发生频率来看,雇主品牌的单子一家公司最多2-3年有一单,招聘系统也不可能经常换,员工福利企业食堂更换的频率也不可能很大,海外招聘倒是每年都有可能换一换,员工培训呢可能几百万的预算会分流到几百个培训师那里去。而薪酬优化呢,可能有一点点政策风险,所以,属于你的个人品牌产品化的交易频度是怎么样的呢?如何提到交易频度呢?

    以我其中一份“微信招聘研究观察报告”来看,定价500左右,以企业HR个人行为买单为主要目标,在收集了200+雇主的招聘微信公众号基础了写出了8万多字形成的一份报告。为了提升交易频度,我只能细分出公司行业版(12份),角度版(例如有客户关心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角度,有的则关心技术角度,有的纯粹没有概念,买个简版看看也行)。

    这样总结下来,为了提高交易频度,我们不应该尝试改变一个人一天吃3顿饭的习惯,但是可以尝试来个早午茶,下午茶,夜宵等等形式来提高交易“频度”哈。

    吃喝按天按顿计,个人品牌内容化的产品,我们尝试按“多少钱解决多少层面的问题”计,可能是一个行得通的办法。另外这几天更为关键的一个收获是“粉丝对你的爱,不是用来透支的,是我们应该用来反哺的”。

    用互联网思维中运营的说法,就是提高用户的重复使用数。

    按交易密度?

    还是先说点外卖的事情,交易的密度一般说的是:“15亿人口中有多少比例的人会在周五晚上那顿饭同时叫个十三香小龙虾”这样一件事情。或者用共享单车的画面进行描述,会更加精确“新天地有5000人同时在使用共享单车,人民广场有12000人,世纪广场有7000人”。

    回到我自己身上,为了提升交易密度,我将自己的音频、视频、原创文章、思维导图、文档模板一次性生产+多格式变形+全渠道分发。再用互联网思维中运营的说法,就是降低用户的信息获取成本,即我们要想办法把自己产品化之后的内容同时上架到各个付费渠道去。

    在行上的500强背景“职业发展”类话题没有脱颖而出的行家们,不代表我们不能在领英上收获更多的粉丝,在喜马拉雅被同话题品类成单量订阅量埋没下沉的KOL,建议也可以尝试下网易云音乐,但是请注意音频的品质哦。

    按睡后收入可能性?

    这里提到的睡后收入,我们特指知识型IP不需要额外参与投入自己的时间获得的被动型收入,例如将已有的喜马拉雅上自己的收费音频课程,抢占上架到网易云音乐最新开设的“知识付费”栏目当中去。

    不同的内容形态,销售者的消费时间和场景不同,有些高频低密度,有些低频高密度,有些在线消费决策时间短,有些消费决策时间长。君不见双11之10月10日晚有多少人把想要的东西放到自己的购物车?

    按可规模化可工具化可平台化可能性?

    工具化意味着“用完即走”符合人性,对于知识型IP个人品牌的超强辨识度,例如提到电商就一定想到马云,提到PPT一定想到秋叶老师,工具化的尝试是一条路径,目前我也正在尝试,例如“知识型IP内容产品一键分发上架神器”、“知识型IP内容产品化自诊表单”,欢迎就这个话题和我好好撩一撩。

    可平台化,我的想法就是和同品类同段位但是风格调性派系又有差异化的IP们建立联盟关系,通过产品的打包和绑定,共同创造新一轮的消费。例如秋叶老师的知识型IP大本营,例如在行一姐和简书一哥共同推出的收费课程,例如S商学院写作课程联合了多个写作达人。他们的下一步,我觉得就是更加的平台化,秋氏“得到”,SPENSER氏“得到”。

    你和你认知品类的KOL们,已经有怎么样的“工具化”或者“平台化”的尝试了吗?

    按自己1.0或者2.0版本的交付能力?

    从单杠到多杠到斜杠也罢,从雇主品牌杀到个人品牌也罢,从声音教练到内容变现达人也罢,从培训师到创业者CEO教练也罢,我认识的大部分知识型的IP们,在近期1年都有对自己不同成本的版本升级。这是输出倒逼输入,更是迭代升级抢占消费市场的勃勃野心。

    最后,再次响应号召,墙裂呼吁设立中国一年一度的“知识节”,把9月10日教师节升级迭代以下如何哈哈?对了文章最后再次向各位推荐我的知乎Live:线上内容创业知识变现我经历过的得与失(登陆知乎搜索“欧阳泽林”即可找到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欧阳泽林:个人品牌新零售时代的几个思考和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ua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