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壹心理课程整理加工)
心理咨询总体上分为两大类,成长性咨询和疗愈性咨询。在学校咨询里疗愈性咨询占的比例要少很多,成长性咨询要多得多。因为其实在中小学里面包括在大学里边,有心理困扰的比例是少的,有精神问题的人就更加少之又少,大部分叫做“症状”的一些表现,实际上是他成长阶段的一个自然的体现。比如说,很多人觉得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它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它是一个谁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一个问题谁都会遇到,那它就不是问题,或者说它就是一个阶段,一个人生必经的经历。比如有的人在大学谈恋爱,很焦虑很紧张,内心很忐忑,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它不是问题,不要把它当做一个疗愈的对象。甚至我觉得在一些中小学里边有一些小孩子,他很难集中注意力,他很活跃,他不是很遵守纪律,这也是一个他发展过程当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也不一定要把它视为是心理问题。
叙事疗法在适用于成长性咨询的过程当中,是非常好的。因为叙事疗法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不太希望把自己和医学模式混为一谈,就是尽量不谈心理做心理,不用治疗的方式做疗愈。换句话说,就是不用一种比较强势的修正性的那种correctional,这个词在英文里边本来是指犯了罪之后的那些人那种治疗。
总之,这里想强调的第一点就是叙事疗法在学校心理咨询当中非常适用,一个原因就是它不用病理化的视角去看学生。我其实在很多学校里边做讲座,这些老师听到这个观点都很高兴,因为老师都不希望把自己的学生当病人看,因为他受的训练不是医学模式的,而大部分心理学的训练又是这样的,所以他们很尴尬。一方面希望引用心理学的方法,一方面多多少少有些害怕,因为如果你用病理化、病理学的这种态度去看孩子,孩子的发展可能让你看到一种悲剧,就是越发展越严重,就是他会认同了自己的一种病理化的这种标签。叙事疗法尽量不去做标签。它是用故事来了解学生,这样就会好一些。
再一个就是,在学校里做咨询,还有一个悖论或者两难的困境,就是往往承担心理工作的人也是学校的老师,它有双重身份,他既担任教育的职责,同时也担任陪伴的职责。这个时候双重关系就会让他为难。一方面他有评价权,另一方面,他又了解了这个孩子很多的不容易,他又不忍心用他的评价权。叙事疗法在这点上好很多,因为叙事疗法会去了解这个故事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要去担当他的责任,就是说你考得不好,老师不会因为你过得苦就给你高的成绩。当老师对于这个故事的双重性有一个深入的认识的时候,他就不太难处理双重身份带来的问题。
比如说,我跟大家举个例子,有一些身残志坚的学生考上非常名牌的大学,他不见得希望别人拿他这个残疾去做一个宣传,他可能会感到你似乎因为这个觉得我值得可怜,从而贬低我好不容易获得的成绩,好像觉得我取得这个成绩就是我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其实也不一定。我曾经采访过一个残疾人,他考上一个很有名的大学,他听别人说,你这样还能考上大学,你真是不容易,他说,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一点都不感恩,我觉得他在强调我是这样而不是强调我考上大学,他会觉得为什么你只关注我并不想让你关注的那一点呢,我最想让你关注的就是我考上了大学,而不是让你关注我这样。所以教育和陪伴的两难就在这里,就是如果你去了解到这个小孩子他内心的一些感受,你就不会去可怜他,因为你知道他不需要你可怜,他需要的是你理解而不是可怜。
叙事疗法不是用那种温情的、过度支持的方式去给他支持,而是给他真正有尊严的支持,就是你给他的是他想要的,你怎么才能知道他想要什么,跟他谈啊,叙事疗法就是用这种方式。因为你跟他谈,你可以理解到他内心深处的诉求。
再一个在学校咨询里,因为它不太强调咨询师作为专家的这种定位,所以这个多重关系也不像其他疗法那样是一个特别严重的禁忌。叙事疗法甚至会觉得你应该把学生当专家,学生知道自己怎样学是最好的,当然这么说有些老师不见得同意,老师受的教育是老师教是最重要的。实际上教育学有很多的研究也都慢慢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以人为中心的,罗杰斯的理论,在教育当中的应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老师要跟随学生的节奏。这种方式就是他在处理多重关系上就会好很多。因为你作为学校心理咨询师,你不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去塑造学生生活模式的一个专家,而是去理解和支持到他想要的那种生活方式的陪伴者,那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有双重关系,因为老师也要这么做的,它不影响你既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咨询师。
所以这就是这个叙事疗法在学校咨询当中使用的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技术,具体来说,可以推荐一本书,四、五年前,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John M. Winslade写的《叙事学校心理咨询》一本书,里面有一些更具体的案例和操作手段,可以去参考。在我写的那个叙事心理治疗里,也举过在大学里怎么用叙事做学校心理咨询的一些案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