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城南旧事散文艺术之家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作者: 静明小法音 | 来源:发表于2017-02-23 20:31 被阅读301次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可不吃肉也是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兰竹菊岁寒四友。把竹子人性化了,当做一种超凡脱俗,清新高雅的意向,代表着诗人与自然共存,不与世俗污浊之气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爱竹之人古往今来岂止苏东坡一人,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历数古代文人的爱竹情节。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魏晋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相与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纵情雅集,肆意酣畅,遂被后世誉为“竹林七贤”。他们为何选择竹林聚会,或者说,后世为何将他们与竹林并称,说话很多,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他们的风度与竹子的品性相契。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曹雪芹之所以把黛玉安排进修竹掩映的潇湘馆,既是与潇湘妃子的传说有关,也与黛玉素喜清雅的个性有关。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有史以来,品竹的文章很多。白居易写过一篇《养竹记》,全文不到500字,以君子的眼光审视了竹子的诸多品格。这篇妙文的结尾很是有趣,他先是嗟叹竹子不过是植物而已,与人有什么关系呢?还不是因为它与贤人相似,人们才爱惜它,培育它,何况对真实的贤人呢?然后又借题发挥说,竹与其他草木,就想贤人与普通人一样。竹子不能将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分开来,要靠人来区别;贤人也不能将自己与普通人区分开来,要靠用贤者来区别。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便留给以后住在这里的人,也让当今那些贤者能够闻知。这样的文字,名曰养竹,实则是弘扬竹子的美德,并晓瑜世人以竹为贤,任人唯贤。

    原文节选: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这副化于宋人徐庭筠诗句的对联,将竹子的品质刻画的形神备至。从历代诗文中,我们至少可以概括出竹子的四大美德:正直,坚贞,虚心,清雅。正因如此,东晋名士王子猷寄居他人空宅时还名人栽竹。有人问他,不过是暂住,何苦来呢?他沉吟良久,直指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将以竹唯有,依竹而居上升到生命质量的高度。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在上古歌谣中,竹子还只是作为狩猎工具的材料出现,到了《诗经》中,就变为审美对象了。如果说“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是用以借喻家门兴旺,那么《卫风·淇奥》中的绿竹,则用以比拟人品而成为后世取典之源。及至魏晋,特别是宋代以降,咏竹渐成风尚,名篇佳句迭出。

      赞美竹之韵。如,谢脁的“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杜牧的“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杜甫的“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贺循的“逢秋叶不落,经寒色讵移”;陈子昂的“岁寒霜雪苦, 含彩独青青”;刘禹锡的“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李贺的“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李中的“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令狐楚的“风惊晓叶如闻雨,月过春枝似带烟”;马谦斋的“春日临风醉,秋宵对月吟,舞闲阶碎影筛金”。韦庄本是大男子,赏竹却像小儿女:“寂寞阶前见此君,绕栏吟罢却沾巾。异乡流落谁相识,唯有丛篁似主人。”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歌颂竹之德。如,钱樟明的“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杨万里的“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薛涛的“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黄淑的“劲直忠臣节,孤高烈女心”;岑参的“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白居易的“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王禹偁的“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陆游的“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商辂的“劲直不随霜雪变,也应素节养来髙”;汪士慎的“一枝寒玉抱虚心,幽独何曾羡上林”。王安石的“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读来恰如本色自况。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在画竹的古人中,墨法奇逸且为众人熟知的当属郑板桥了。竹子于他宛如知交,心有所想,梦有所见,笔有所画,诗有所吟。在他眼中,竹子不单是供人观赏的审美对象,而且是颇具个性的人格写照。他的墨竹,孤高、苍劲、坚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如此傲岸之竹,无疑高士化身。他画必题诗,题必佳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如果说这首诗展现的是心系苍生的忧患情怀,那么“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则说明他画竹多么用心。他于清秋之际晨起看竹,从烟光、日影、露气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的景象中,萌发了勃勃画意。进而悟道,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待到落笔作画,手中之竹亦非胸中之竹。“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堪称是艺术领域的经典之论。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胸有成竹之说,最早出自《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在此文中提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并说,这是文与可教给他的。北宋学人文同,字与可,善画竹,“湖州竹派”代表,墨竹画的宗师,后世赵孟頫、柯九思、郑板桥等都是他的传人。苏轼赞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此后,文与可画竹遂成美谈。如,晁补之诗云“与可画竹时,成竹已在胸”;杨基诗云“写竹是传神,何曾要逼真。惟君知此意,与可定前身”;蒋廷锡诗云“画竹不如真竹真,枝叶易似难得神。风晴雨露皆有意,子瞻与可无其人。”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老吴所求:洋洋洒洒,文气氤氲。真爱竹之人也!
        静明小法音: @老吴所求 过奖过奖,心向往之,无日不思。
      • 曹诺匹不说谎:像我这种俗人是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肉,
        静明小法音: @曹诺匹不说谎 大俗即大雅呀,吃肉喝酒,古来文人爱之更甚😄
      • 时光是一颗隐莲:自从很小的时候,家里后面就有一片竹林,因为在小河旁,土被河水冲刷,在快要荒废的时候,被我爸移栽到院子前面,现在就长的非常好。
        静明小法音: @时光是一颗隐莲 流水潺潺,竹林掩映,美哉!
      • 只爱郁金香:我也是爱竹之人,对此深有感触!🎍
        只爱郁金香:@静明小法音 🤝
        静明小法音: @只爱郁金香 我本生在南方长在南方,从小家中便有一片竹林,现在来北方生活了,倒真的是甚是怀念

      本文标题: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ab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