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大人物不像唐宋,俯首皆是。中医一直是我说敬佩的职业,一个神奇的,博大精深的国粹。
李时珍,晚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生于世医之家。祖父为铃医。父李言闻,号月池,当地名医,曾封太医院吏目。那时的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欺侮。他父亲决定让老二李时珍读书,以考取功名。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但他性格刚直纯真,不屑于学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中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决定专心学医,又向父亲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父亲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并精心教他。不出几年,李时珍就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他的父亲身体力行,所以李时珍经常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当地人请教,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他只要不懂,碰到人就问,他们也都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地方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还有一种蕲蛇。没有人知道真正蕲蛇的样子,他就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但是它治病有奇效,非常贵重。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他的学说更加科学性。
后来皇帝征召医官,他被推荐到了北京。太医院的工作经历,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他创造《本草纲目》埋下很好的伏笔。这期间,他非常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并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与此同时他也可能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最后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中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他的求真的一生,将永远被世界记录,被人民怀念。
整理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