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西安某小区一个九岁男童失踪。
凌晨男童在楼顶被找到时身上赤裸,处于昏迷状态,送医后抢救无效身亡。
经过民警奋战40小时,这起离奇失踪死亡案件成功告破。
令家长们没想到的是,嫌犯竟是遇害孩子所在托管班的“胖叔叔”,也是孩子同一单元的邻居。
“胖叔叔”,这是孩子们给他的称呼,多么亲切的名字啊。据说他平时也会给孩子们买零食,因为其妻子是托管班的负责人,他也会帮忙看管孩子,辅导作业。
可就是这样一个大家眼里温文尔雅的人,居然会走上绑架勒索,杀人的道路。
看完新闻,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尤其是看到小区居民自发放在草坪上惦念宝贝的东西,我哭了。
一个九岁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并且生前还遭受百般折磨。我也是个母亲,如何不感同身受!
那些在身边的恶魔就在刚才,一则新闻提醒,《因为老婆不让在室内吸烟,丈夫就把她扔下了楼》,我没有勇气打开看。
这些人究竟怎么了,戾气如此之重。
这和之前那个“上海杀妻藏尸冰柜案”一样,恶魔都是身边最亲近的人。
因为亲近,所以信任。因为信任,所以就该受伤吗?
你永远也想不到,或许等你想到的时候,为时已晚。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好朋友小影,她长相甜美可人。
小影家对门住着一对新婚夫妇,郎才女貌,羡煞旁人。她父母加班的时候,她就去对门蹭饭。一来二往,两家人关系好的像一家人。
有一天,我正在家里写作业,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到我。
我打开门,是小影家对门叔叔。
我问他“,叔叔,有事吗”?
他急冲冲的说,“小影在你家吗?”
“不在,怎么了”,我一脸疑惑。
他叹了口气,“唉,小影这个孩子和父母闹别扭,离家出走了,你知道她一般还会去谁家?”
我当时心里还在想,小影也真是小孩子,父母说几句就离家出走。为了帮忙找人,我把知道的几个好朋友家地址全部告诉了他。
就在第二天,事情突然发生逆转。
小区里传的沸沸扬扬,什么昨晚警车带走了小影家对门的叔叔,什么对门叔叔强奸未成年幼女了……
我惊呆了,不停的问别人,他强奸谁了。我心里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什么,但我不相信也不想相信。
妈妈回来连连的叹气,“以后别羡慕别人家对门了,知人知面不知心啊,你长点儿心吧!”
我脑子翁的一下,想起昨天那叔叔和我说的种种话。原来小影离家出走另有原因,而我竟把她能隐藏的地方全部供述了。我既难过又悔恨,但我更惊讶。这样一个人面兽心的人,怎么一点儿看不出来呢?
记忆中,每次去小影家玩的正开心,那叔叔会突然敲门进来,提醒小影别光顾着玩儿,要写作业。我觉得对门叔叔真好,对待小影就像亲人。对门那个阿姨就更不用说了,人长的好看嘴也甜。他们刚有了小宝宝,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可就是这样令人羡慕的生活,为什么那个叔叔要去破坏呢,这样毁了可是两家人啊!
出了事以后,大人们都劝告自己的孩子不要和小影在一起,就好像“被强奸”是会传染的。就这样,小影又再一次成为别人话下的受害者。
这次施暴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些嘴里说着可惜啊可惜,表现出怜悯同情的邻居们。
事情发生后,小影也搬离了小区。我们甚至没有说上离别的话。
我那时很想安慰她,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害怕开口讲第一句话,害怕说出哪一句话会触碰到她的敏感。当初那种打打闹闹的快乐,那种毫无顾忌的快乐,再也找不到了。
我恨那些披着羊皮的狼,恨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又虚伪至极的大人。
在《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一书中,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曾在1971年做过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通过测试挑选了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他们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开始为期两周的实验。
然而实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就被迫终止。原因是那些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大多数人完全进入了囚犯和狱卒的角色中。
这些参与者的行为发生的巨变,远远超过所有人的预期,而这仅仅是因为被赋予了绝对的权利。《路西法照应》强调了情境对人的影响。实验最终也证实了,某种特殊的环境下,当被赋予某种绝对的权利后,好人也会变成坏人。
“个人的性情并不像我们想得那般重要,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环境的压力会让好人干出可怕的事。”
柴静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人性是复杂的,善与恶的界限并不是固定的。
我们该如何识别隐藏在身边的“潜伏者”呢?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万丈深沟终有底,唯有人心不可测”。我们首先自己不能去伤害别人,其次也要时刻保持警惕。 对陌生人如此,对熟人亦是如此。不要太相信别人说的话,要有自己的是非判断。另外,尽量远离那些行为古怪的人,过于热情讨好的人。管住自己的嘴,不要与别人起冲突。
因为我们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所以多一份危机意识总是好的。
善待别人,请先保护好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