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真谛
文/徐志海(贾宋海纳百川)
昨夜读《活着》有感而发。
如此《活着》是照应了两个字,那就是朴实。
我一直认为,用最简单的素描就能写出最好的故事来。余华老师的《活着》虽然没有用到最华丽美颜的词语组成的句子,但是他的《活着》这个故事素材特别的好,以至于我是一路心酸,一路哭着看完的。之所以余华老师的《活着》如此不朽,是因为他把农民这一社会最底层的人,的样子,的心理,的衣着,的动作,的做事方式,以及语言表情的描写都入木三分,如此的这般比入木三分还要真实鲜活。
其中有诗一般的句子,但是很实在。如福贵的“脸上只有阳光和灰土”,比喻夕阳余晖下犁翻出的土是“不停翻腾的麦浪”。
很喜欢这样带着纯色的乡土气息,把《活着》一口气看完。是夜,我心酸一直,看着《活着》想到了好多过去的事。因为,我不得不说生活就是一本哲学书,这是我在看《活着》的时候,同时也看到了余华老师的《活着》哲学。
都说文学,哲学,历史,是人生的一个必经体验。在《活着》里幸福和珍贵,其实就是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在我的眼里只看到了这些字。
有思想的人都说,看书不要看它的表面意思;看一本书要去多品味多思考它,究竟是写的嘛意思。《活着》这本书就是很耐人寻味,也很催人泪下。只要是经历过苦难的人,或者生活拮据的经历,亦或家破人亡、众叛亲离妻离子散的,都会感觉到,原来生活中的泪水都是苦情的。
我不知道凤霞平日里的内心感受是什么,但是我能感受到她一生的刻苦、不知、纯粹,以及她许多的无奈和聪慧、娴熟。幸得她有一对善解人意的父母,但是他的父母也是受到了她聪慧、勤快、纯真、无邪、以及默默无闻,又楚楚可怜、可爱、心心相惜之处的感动,才没有把她最终送人。
看到凤霞被送给别人这一段,我哭了、哭的像个泪人,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感人至深的让我想起了一个人,我的一个亲人,一个不会说话的亲人。凤霞小小心灵表现的一览无余,她水灵的大眼睛又让我想起了我可爱、懂事的女儿。
一个女孩子,没有自己的童趣和玩伴,只有每天的抱孩子和割草、干活,该上学的年龄如小凤霞一般又聋又哑,被人误视不懂人情,可是凤霞只有慧心的笑。而这一笑,把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都看的心碎、心醉。
最佩服于凤霞的大姐大精神与默默无闻,最看不惯徐福贵早年的放荡不羁,可是这个放荡不羁的人,由于被生活的打磨,最后他改邪归正、一切变得属于正常人的轨迹了,才让人感受到了他的淳朴地质,诙谐而又无奈的性格。
作者通过素描,以听故事的方式,素描第三人称,又以第一人称的“我”叙述出故事的沟沟壑壑。让读者读了以后倍感深受,身临其境。把人、情、事、故、好、坏、恶,七点都写的是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活脱脱的那个年代就在我的身边不远处。
家珍是如此善解人意,富贵不弃、任劳任怨、贤良淑惠。是他徐福贵前世修来几辈子的福分和珍贵。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多劫多难,也可以说是富贵当年,一世平凡。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福贵家珍有一双儿女,凤霞和有庆。可是最终凤生下苦根就余晖落霞了,有庆也没活到有幸之年。哎,多事之秋,总是有离情之殇。人间的事,人间的人,唯有一个“情”字了得。
万事万物都是围绕一个“情”字而为,那么“情”字到底是何意呢?《红楼梦》的故事是“真真假假假假真”,《活着》的故事是何其的真实。每一个仔细读过的人,都会感受到“逆来顺受、去伪留真、真知烁见、顺其自然”的平凡朴实、无华而又入木三分的真实。
其实活着,只因为心里高兴才活着。福贵来的不容易,只有活着才能珍惜体会到。
余华老师的小说,既是人生历史又是文学,还包含了哲学。
我从《活着》里走来,如此的荡气回肠。
2019年元月26早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