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2012年全新修订版)
【作者】: [美]阿黛尔.法伯 、伊莱恩.玛兹丽施合著 (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
【翻译】: 安燕玲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读完此书,我们体会到书中的理念、方法最大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改善亲子关系,并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此书教给我们:关注感受(孩子的感受和我们的感受),接纳孩子也接纳我们自己。在此基础上尊重孩子,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并学会正确地赞赏孩子、鼓励孩子,摒弃惩罚孩子的错误做法,同时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孩子从各种标签角色里释放出来。
全书从以下六个方面教给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第一方面:回应感受
教给家长如何回应孩子的感受,并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感受。一个从小就懂得认识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感受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也会成为接纳自己情绪感受的人。在人际关系中,他会更加懂得共情他人的感受,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于自己,他能够更好地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感受,遇到情绪困扰时,也能更好更快地走出情绪低谷。
第二方面:鼓励合作
运用一定的技巧,在不伤及亲子关系的前提下使得孩子愿意与我们合作。分别有五种鼓励技巧:
1、描述问题或者你所看到的事实
2、提示孩子该怎么做(或该做什么)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越简短的语言,孩子越容易记住,越有效
4、 对孩子说出你的感受。
有时让孩子知道你真实的感受,比起你伪装自己的情绪感受,更容易获得孩子的合作。
5、写便条
写便条也是一种要求孩子做某些事,或者表达你的愤怒、不满等情绪的一种好方法。
第三方面:代替惩罚。七个技巧
1、请孩子帮忙,这个技巧可以转移一些正在进行不良行为孩子的注意力,将孩子的行为引向正面事件。
2、 表达不同立场。明确表达对孩子不良言行的不同立场,避免用指责和惩罚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改正自己的言行。
3、表达期望。直接表达期望,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4、提供选择。给孩子提供至少两种正向选择,引导孩子在有自主选择的情形下修正自己的不当言行。
5、告诉孩子弥补失误的方法。该技巧使孩子有机会弥补自己的失误,从而学习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惶恐或逃避问题。
6、采取行动。家长用行动制止、修正孩子的不当言行。
7、 承担自然后果。此技巧让孩子有自我反省的机会,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从而去改正错误。
解决问题五个步骤:(尤其适用于屡犯问题)
1、 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2、 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3、 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写下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带评论)
5、共同选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行动。
第四方面:鼓励自立
六个技巧
1、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多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锻炼孩子自我做决定的能力。
2、尊重孩子的努力。给予孩子自己完成的机会, 协助孩子自己完成而不是替孩子完成。 3、不问太多问题。尊重孩子的个人私事,给予一定自我空间。
4、别急着告诉答案。让孩子多探索多思考,不用急着把问题答案告诉孩子。
5、鼓励善用外部资源。引导孩子从家庭以外的机构、人员等获取知识和资源。如图书馆、超市、医院等。
6、别毁掉孩子的希望。孩子的梦想或幻想不要轻易否定或打击。
除上述六个技巧以外,“接纳孩子的感受”、“说出你的感受”、“提示”、“解决问题五步”等都有利于孩子的自立。
第五方面:描述性赞赏孩子
正确赞赏孩子的三个技巧
1、描述你所看到的。具体描述你看到的孩子做得好的方面,孩子进步的方面,比一句简单的表扬更能鼓励孩子。
2、描述你的感受。描述孩子良好的言行给你带来的感受,能很好地鼓励孩子。孩子做了以前没做好,本该他做的事,不适合表扬,但又想肯定他的进步时,描述你的感受一定没错。
3、总结出一个词。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成一个词,鼓励孩子的同时,也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表扬与描述性赞赏最主要的区别:过多表扬会形成孩子对他人认可的依赖,很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描述性赞赏侧重在鼓励,能积累孩子内在力量,增强孩子自信和自尊。
第六方面:释放孩子的角色
六个技巧
1、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全新的自己。想要把孩子从某个负面角色里释放出来,就去寻找当孩子在这个方面做得好的时候,用描述性的语言给予肯定。
2、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在孩子的某个弱项方面,创造机会让孩子可以完成该弱项的一些行为,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一点点积累自信,从而突破这个弱项的角色。
3、正面评价。故意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的正面评价。
4、以身作则。家长以身示范,让孩子看到怎样面对一些负面低谷时期,从而使孩子学会面对负面情绪,从负面角色中释放出来。
5、记住特别时刻。记住孩子做得好的一些特别时刻,在孩子陷入负面角色里时说出来,从而给到孩子鼓励,从负面角色里释放出来。
6、表达你的感觉、期望。当孩子又陷入原有的负面角色,用原来的方式行事时,直接对孩子表达你期望他怎样做。
一句避免给孩子贴标签的万能短语:“等他准备好”-----适用于有外人的一些公众场合,即照顾了他人的感受,也避免了给孩子贴标签。
后记:
以上是我阅读书籍,结合自己带孩子的一些经验的记录和思考,愿与爱学习,爱孩子的爸爸妈妈一起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