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的苦都是家长的臆造

作者: 思学乐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8-06-27 08:11 被阅读64次

家长都认为,孩子今天不吃学习的苦,明天就会吃生活的苦,所以总是会告诉孩子:再苦你都要坚持下去,考个好学校,然后有个好工作,这些苦都值得了。

这样的观点从逻辑上有几个不合理的地方

01:如果学习变成一个苦差事,还怎么谈“享受知识”。

销售的妹妹问:姐,还要给双双妈妈打电话吗?小宝挺喜欢钢琴,但是妈妈说,看大宝学钢琴太辛苦了。走的时候孩子还满脸的恋恋不舍。

听到这里,心有些揪的疼。想起自己小时候。

小学开始,作文就是我最喜欢的课程,小学五年级一篇日记还上了当时的儿童刊物《雨花报》,得到了五元钱的稿费。初中后,大大小小的作文比赛都能被我轻松拿下,有一次,比赛得到了十元钱奖金,我小心翼翼地问妈妈:我可不可以去书店买一本作文书。

妈妈心疼地对我说:你学习已经很辛苦了,就不要花时间看这些课外书了。

这件事成为我记忆中最清晰的一件事,大人们不知道的是,你以心疼的名义扼杀的是孩子的梦想啊!

苦的定义是什么,享受学习的过程不是苦,追逐梦想的过程不是苦,过充实的生活不是苦,体验酸甜苦辣的人生也不是苦。

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每个月望眼欲穿地等着固定那天工资卡上蹦出的一串工资数字,这是对生活麻木的苦。
不满足于现状却又没有勇气迈开脚追求新的生活,这是纠结的苦。
看着别人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对比的苦。

…………

报不报兴趣班,报几个兴趣班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苦的这件事情上你对孩子的引导。压力往往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大人掺杂了自我情绪的渲染。

02.不是吃过苦受过累就一定会成功,付出和收获有一定正比例关系,但是不能当成绝对关系来引导孩子。

早些年,我们学校一个孩子一个周末报了八个培训班。妈妈只是开了一个五金小卖部。我问妈妈:怎么想着给孩子报这么多班

妈妈说:不是我们要报的,孩子自己想要学。

如果哪次续费续迟了,孩子就会用自己储钱罐的钱先预交个定金,这样妈妈想不报也不行了。

每次上课,总是能发现小小个的她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进入课堂,每堂课也都能沉浸其中,当然有些课程她是非常优秀和突出的。

但是在我所负责的机器人类课程中,一次去北京参加比赛的机会她努力很久没能如愿参加。老师问她:你会觉得可惜吗?下次努力吧!

她却告诉我们:老师,这次我也努力了,但是没有觉得可惜。

这才是我们应该推崇的“别人家的小孩”,不是因为她的的成绩好,有特长,而是她能正确看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更能享受到学习过程本身。

3.好学校好工作≠好素养好能力,而好素养好能力≠成功,逆商的养成,对成功正确的认识才更加重要。

也是在13年左右,我要挑选一批优秀的孩子参加北京的一项机器人比赛,当时班上思维敏捷,动手力好的一个孩子皓皓让我特别纠结,能力没问题,但是性格太好强,也不能很好地团队合作,妈妈单独找到我,希望孩子能参加,我跟孩子沟通,告诉他参赛的要求除了个人能力,还要学会团队合作。56岁的孩子,有些东西当然是不能在短时间理解的。

9个孩子三支队伍我训练了一个多月,每周都有一半时间要练习到很晚。我最看好的还是皓皓的队伍,把最好的一个作品创意也给了他们组,因为作品的难度只有他们组能完成。

结果比赛当天状况频发,先是因为紧张出错,后来他开始指责团队另外两名队员,甚至不让他们动手,还好我在赛前告诉另外两个孩子如果比赛中他发脾气,不要跟他争执,比赛完了再说。

结果可想,三组中看上去最弱的女孩组拿了二等奖,皓皓组落选。

最后的一幕让我记忆犹新。比赛散场后,他开始坐在人们去吃饭的必经之路边的石头上大哭,一直大喊着“给我金奖,给我金奖”,全国各地的老师们过去安慰:孩子,比赛就有输赢啊!

任何人的安慰只会让他更加的激动。最后我没有办法,只能偷偷躲在他看不到的地方,等到人群全部散去,我看他一个人回到宿舍。

然后叫了同学看着他,我才去吃饭,然后给他买了面包,吃过后,他告诉我:妈妈说,我花钱学了这么久,一定要拿到金奖,如果得到,她会奖励我。

多少家长错误的引导影响了孩子的一生,当他吃尽了你们灌输的“学习苦”,要用理想的成绩来回报你们的血汗钱的时候,那个结果就会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近年来,孩子跳楼自杀事件频发,每当这时,人们会抨击教育体制,会拷问学校的心理咨询,有没有反过来思考:如果当下的教育体制是孩子躲不开的“劫”,为什么不给孩子灌输另一种坦然面对的心态。


我的学生时代所有人也觉得我苦,尤其是当我次次都想争取第一的时候,其实,回头去看,真正让我痛苦地是:没人告诉我读书本身的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学习的苦都是家长的臆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gv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