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春娜
命令和授权
教练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常见的沟通—告知、指责、命令……
当我们还是一个小女孩/小男孩的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当我没有做到的时候,他们会训斥我们;当我们上学以后,我们的老师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如果我们没有做到,就让我们罚站或留堂;当我们参加工作后,部门分管领导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如果没有做到,没有人会帮助我们,所以必须做到。所以当我们为人父母后,或者晋升为领导后,我们会做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告诉他人该怎么做,因为那是我们所有行为榜样所做的。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就是常态:我们是在被告知的方式中成长的,而我们也非常精于此道。
告知时,语气严厉一些的话就成了命令。无论是告知还是命令,都听起来像是指责,他的好处是,除了快捷和方便,还给与发号施令者尽在掌控的感觉,但这是一个谬论。
指责的后果激发对方自我防卫,而自我防卫降低自我觉察,没有准确的自我反馈,就不会有恰当的自我调整。如果指责成为习惯,根本性的变革就无从谈起。
这让我想起好几年前,我把一大盆洗脚水弄撒在客厅,王先生没有指责,而是毫无抱怨的拖了客厅,这件事引起了我的自我觉察:为什么他没有发脾气,如果换成是孩子或者是他做了这样的事,我是会生气的,也是从那件事,我开始慢慢的往内看而不是往外求。
经常听到妈妈指责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或者是老师在批评学生犯错的时候,孩子们/学生们要么低头不语,要么举报他人,这种自我防卫,很难让孩子从中学到什么,更难让对方承担责任。
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如果指责和命令成为一种主导的沟通方式,那么这种关系一定是紧张的,失败的。因为这种沟通方式破坏了关系阻碍了学习,可是因为“命令”能彰显出“权力”,所以它总是受人青睐,让人用得乐此不疲。
赋能型教练沟通:提问、授权、倾听、好奇心、支持……
“命令”是没得选择;授权式沟通,是给对方以选择,一个人能选择的时候,自信心就会建立;给选择的前提是相信沟通的对方是有无限潜能的,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
那限制潜能的是什么呢?人们普遍认为是——恐惧,害怕失败,缺乏自信,自我怀疑,缺乏信心。当人在恐惧的环境中首先想的是自我保护,开启的是防御机制;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下,才能真实的展现自我,让潜能得以显现。
在沟通中,除了语言,还有就是一个人说话的语调和表情,后者比前者的影响更大。
阿尔伯特·梅拉比安的研究:
一个信息的7%是包含在口述的文字中;
一个信息的38%是体现在说话的方式中,例如语调和节奏;
一个信息的55%是体现在面部的表情中;
这让我想到了小乐乐对我说的这些话
“妈妈,我看到你严肃的表情很害怕,有点冷漠,你笑一笑吧,你笑了,我就开心了。”
“妈妈,你笑起来很温暖,也很好看。”
温和的表情就能给孩子到温暖和支持,就能给孩子一份安全,这也是有效的教练方式。
所以,批评的解药是“好奇心”。当事情变得很艰难的时候,对发生的事情或者对方感到好奇,可以让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
激发学习能力的是觉察。很喜欢一句话“我只能掌控我觉察到的一切,我觉察不到的东西掌控者我,觉察给予力量。”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没有觉察,人就像是被意识推着走的行尸走肉,浑浑噩噩,糊糊涂涂;觉察是与积习的割裂,是旧有认知的审核,是展开的自我对话。
教练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能手、咨询师、顾问、教师、指导者甚至专家;
教练是一个回音壁,引导者,觉察创建者、一个支持者。
教练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对待他人的方式,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存在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