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散文想法
致虚静,心魂安。

致虚静,心魂安。

作者: 启阳袭明 | 来源:发表于2019-04-14 05:29 被阅读0次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致虚静,心魂安。

对于凡俗的我们来说,致虚静的状态,若没有长久静坐的习惯,你怎么可能让心静下来,经过有意识的导引训炼,才可能接近些静的状态。而得道者如老子,释迦佛等,他们不需要特别的形式就能静心,佛家说楞严大定,定中讲法,日夜六时,佛都是时时在定中的,经典中讲的很多。老子虽然记述他的古籍有限,从孔子问道老子的记载分析,他肯定是得道之人,境界之高非你我可议可猜的!

致虚静的状态,更多的是读心的状态,独处或与众处,高层次的是读自已的心。初期的读心往往不经意间触到了你对面的心,或旁边的人的念头。那时你会觉得你的境界和心很小,小的几乎融不下别人的想法,从别人的眼光中窃取了他(她)的意识,和海阔天空,风清云淡相比,你急于想逃离那种不好的念头。不论别人想的或做的是不是对?你这个个体是无权干涉的,因为任何一处细微皆因缘而起!因境而生。我只应该关注我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正确。正确的标准是佛陀说的五戒十善。再高的层次是空与色转变的因缘关系。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在空明宁静的状态下,人的俗心不起,欲念隐形,万物所遵循的道呈现于前,往复验证,圣言不虚。

马未都先生选择"观复"博物院也是深深喜欢这两个字吧!沉潜往复在道的境界里,妙不可言,文字已显苍白。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月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根,静,常,明和后面容,公,王,天,道,久的意义相近,表述的是一种状态,那种状态可以代表许多文字,单一的字又不能尽意,索性来一个九连环似的描述,每人理解不同,深浅各异,这正是老子内心欲言而无语的思想!我们不懂的他老人家理解,我们的懂也只是千百亿分之零点零儿的道,佛语所说的恒河沙数,那由旬,算分,数分,微尘数譬喻一个道理,人类的思维在常规下己显粗糙。这样看来,我们有什么资格高傲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灵?其它生命与生俱来是供人杀戮的,这是愚蠢招罪的念头和病之根本。

对物之敬畏,才可对人而敬畏,对有形的生命恭敬,对无形的生命亦恭敬!执盈器小心翼翼,执虚器亦要小心,怎么会有麻烦?

话不可满,气不可傲,心不可怨,意不可盈,识不可纵,欲不可随,贫不可侮,富不可攀。道已经不远了。

致虚静,心魂安。

相关文章

  • 致虚静,心魂安。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 15章 归根复命

    致虚极,守静笃。 虚己以待物,虚魂以待灵。魂虚则灵实,魂静则灵动。虚极则自失,静笃则忘我。自失不等于忘我,自失是静...

  • 平  安  即  福

    精 神 内 守 恬 淡 虚 无 守 静 笃 致 虚 极 平 安 即 福

  • 妙觉·戒定慧

    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道德经》 知止 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

  • 虚静

    “致虚极,守静笃。”——— 何为虚,何为静?虚,是放空、取舍之后,达到的一种似有若无、精神内守的心理状态;静,是虚...

  • 《道德经》第十六至二十章复习

    第16章 致虚守静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

  • 虚极静笃

    《道德经》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学习十六章后感受极为深刻的是“虚”和“静”。“虚”即排除主观的成见和欲念;“静...

  • 感想

    一、最难得一份静,难守一份静,心若静,处处安宁。然大多人生活里缺少静,世界里才许多喧闹。致虚静,守静笃。这一刻内心...

  • 《道德经》第十六章1

    第16章 致虚守静 第一节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③,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③,静...

  •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二十三)

    (二十三)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虚静,心魂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nr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