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国王,国家三不五时就饥荒、战争,作为主食的小麦常常不够吃,为此头痛不已的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可以替代小麦的好东西——马铃薯。
不仅如此,你还发现马铃薯太好了,好得不得了,简直好上了天,具体来说,它有“三好”:营养价值高、产量丰富、容易种植。
那么身为国王的你,会怎么做呢?
还用说,当然是大力推广啊!
很不幸的是,你一定会失败,不是因为你蠢,而是你没有特别聪明,在你之前,已经有好几位国王失败了。
俄国的彼得大帝失败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也失败了。你以为是他们不够用心吗?
错,爱面子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甚至叫他老婆,也就是既尊贵又爱漂亮的王后,头戴卑贱的马铃薯花,倾全力提升马铃薯的地位,但人民就是不埋单。
为什么?
因为“马铃薯”有“三坏”。
第一坏:鬼影幢幢
欧洲当时的主要粮食是小麦。人家小麦朝天长,一派光明磊落;而你马铃薯埋在地底下,这不是心里有鬼吗?还是你根本就是鬼?
第二坏:染毒阴影
出身茄科家族,非常不妙,这跟出身黑道差不多,因为吃了茄科植物中毒的案例太多了,例如曼陀罗、洋金花。事实上,马铃薯确实有毒,它含微量的生物碱,不过只要经过高温烹煮,毒素就会分解。所以你得在生吃的条件下,而且还要吃得比猪还多才会中毒。然而只要出身黑道,或曾经有过不良记录,就有口说不清啊。
第三坏:《圣经》没有说
欧洲国家大多信奉天主教、基督教,所以开口闭口都是“《圣经》说”,然而马铃薯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出身实在太差了,因此连“《圣经》没有说它可以吃”,也成了一种原罪。
简单来讲,“三坏”就是吃了马铃薯之后,身体和心理可能都会生病。当大家都这么疯传的时候,你还敢吃马铃薯吗?
没有任何悬念,“三坏”彻彻底底打败了“三好”。
商品的价值分成两种,一种是“实质”的价值,一种是“认知”的价值。实质的价值,也就是三好:营养价值高、产量丰富、容易种植。认知的价值,也就是三坏:鬼影幢幢、染毒阴影、《圣经》没有说。
听起来很悲伤,空洞的认知价值,影响力居然远大于铁打的实质价值。
不不不,这是好事,天大的好事!
实质价值无法改变,它是什么,就是什么,铁板一块,动不了。至于认知价值,则是有很大的操作空间,既然以前的人可以抹黑它,你当然可以反过来美化它。
在十八世纪的普鲁士,腓特烈大帝遭遇了和俄国彼得大帝、法国路易十六同样的难题,人民就是不肯吃马铃薯。
平时不吃也就算了,管你的,但如果遭遇饥荒,小麦歉收呢?
这时如果还不吃,粮食危机就会慢慢转变成抢夺食物、流血革命的社会危机。
腓特烈大帝非常有远见,他深知一个国家不能只有一种主食,风险太大了,他决定大力推动第二主食马铃薯。
腓特烈大帝先来硬的,威胁农民种,强迫军人吃。
口说无凭,他是这样下令的:“马铃薯的生长,不受地域和自然条件限制,对人类和牲畜都有益无害。请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充分理解马铃薯的优点,并把它作为今春主要食品……”
然而就算是大帝,也有权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你可以强迫一部分的人种,但没办法强迫所有的人吃。
问题就出在这儿,农民种了马铃薯,却没有人愿意买,等于白费功。
硬道理说不通,腓特烈大帝换一招,用软故事——诱惑你。
诱与惑——利用让人困惑的事,来引诱老百姓。
既然老百姓不想吃,那就通通不许吃。腓特烈大帝下令将马铃薯定为“皇家蔬菜”,只有皇亲国戚可以吃,甚至下令一般老百姓连种都不能种,只有国王能种。
腓特烈大帝进一步派士兵看管马铃薯田,但暗地里要士兵松懈一点,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百姓有机会偷一点鸡,摸一下狗。
策略奏效了,老百姓好奇得不得了,马铃薯真有这么好?好到可以当皇家蔬菜?好到必须派士兵来看管?那非得去偷一点来尝个滋味不可。尤其那些看管马铃薯田的士兵,一天到晚浑水摸鱼,打瞌睡,去偷几个来尝尝,肯定没问题。
老百姓偷了马铃薯,煮了马铃薯,吃了马铃薯之后,整个身心都改变了。
当一回皇亲国戚的感觉真不赖,虚荣感出来了。
吃了也没中毒啊,谣言被打破了!
口感绵绵软软的,挺好吃的嘛。
身心改变之后,行为也跟着改变了。
不如自己也来偷偷种一点。
没想到马铃薯这么好种,一种就活,一活就活了一大片。既然吃不完,不如拿一点出去卖。
打着“皇家蔬菜”的名义,马铃薯在黑巿里又卖了个好价钱。
偷、吃、种、卖,这一连串与马铃薯从看不对眼,到不能没有你的亲身体验过程,就是最好的宣传。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马铃薯的口碑传了出去,腓特烈大帝用了一个妙招,帮马铃薯彻彻底底美化了。
马铃薯的认知价值改变了——什么东西会埋在地底下?当然是黄金。
马铃薯从不吉祥的东西,变成了珍贵的宝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