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好冷门好专业,也不知道会关注这个问题的朋友,有否超过十人。
我的床头,总会摆放着一两本牟先生的作品。牟先生是我最崇敬的现代哲学史家。近三四年来,他的书籍我一直屡辍屡读中,攻坚克难,依字行腔,永怀感激。他的博学、眼力和热情,他对故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情,带给我的是一个瞠目结舌的知识世界,也让我看到真正第一流的创造境地是何等堂皇。
(图:晚年牟宗三在香港家中)
自古以来,中国学者就以体系化思辨见逊,能以圆融的理论功夫卓立于世的,在我看来,故国三千年,不过只有写《成唯识论述记》的窥基,现代佛门印顺导师,还有眼下的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二三子”而已。看他们写下的文字,点次错落,凖击花飞,一种清涩的学问,如果到了壮丽的地步,竟然也可以感人至深。
牟先生以一己之力,以流亡之身,创造出了一套20世纪最庞大最细密的中国哲学理论体系,思辨力道之深邃奇诡夺人眼目。 他以少见的尖锐与直观准确堤把握住了中国哲学之核心,可谓扫却尘埃见真理。他的著作,不是论学而已,而是抨击“舍却自家无尽藏”醉心于欧美的丧心妄言,以唤醒中国文化伟大性的警世文字。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当一种文化传统即便来到黑暗,濒临灭亡的时刻,总有人在顽强地支撑着复苏的力量,让一个国族的精神本性还能久远。牟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就在做这样的工作,《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也正为此而写。
过去一百年来,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山河破碎,饱经忧患;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方生方死,存亡继绝。
(图:左起唐君毅、程兆熊、徐复观、牟宗三,1970年在香港)
过去一百年来,中国学者不约而同的一个核心任务,在于沟通中西,他山采石,西洋借镜,互释相证,以图证明中国文化是还有继续存在的理由的,中国文化是有伟大的特性的,中国文化与现代文明是可以和谐相生的。
在这些中国学者看来,一种文化传统最精髓的地方一定落在哲学;而对于中国哲学而言,西方世界的康德和黑格尔是最强劲的两大对手。
因此,论诤康黑,敉平分歧,就成为那个时代最有抱负的学者念兹在兹的事业,可称是“文化遗民”的“孤臣孽子之心”。
牟宗三研习康德,着意在此,写出《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苦心孤诣也正在于此。
牟先生《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原为小圈子讲稿,后来披露于华人儒学圈最重要的刊物《鹅湖月刊》2001年最前面几期,才为众所知。那时,他已经抱憾去世6年。
国家不振,必然文化阳痿。在牟先生之前,中国学人自接触康德以来,从严复、王国维、贺麟乃至后来的韦卓民,对于18世纪普鲁士小城哥尼斯堡那位踽踽独行的智者,就是诚惶诚恐磕头捣蒜的态度。
牟先生何等人也,岂甘入主出奴。他在这个《讲演录》中要做的事情,就是力图要用中国的传统智慧来消化康德,融汇贯通,取精用宏, 将他榨干吸纳消化在中国固有的生命学问中,为中国走向世界、传统转进现代,内圣开出外王,创辟新的法脉途径、价值之本、精神之源。这是《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的主要目的。
所以,在这几次演讲中,牟先生以对康德“判断力批判"的解读、审视及判教为起点,以儒家道德精神为衡量基准, 直面诠释了美的概念定位、结构层次、价值义理等理论的细节问题,但它的宏大主旨,又始终放置在中西哲学的异同、中国哲学文化的特质等等牟先生一生垂注的大节大要之上。这是《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的主要内容。
但是,牟先生及其《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还有那些等身的著作,不应该被奉为真理的观念系统,更不该被神化。
他的生命与学问,莫不与家国兴亡、文化沉浮的命运有关,他所写下的一切,都可视为“文化乡愁”与“精神招魂”的显现。所以,终其一生,他都不是一个”为知识而知识”式的学者,他的《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也断然并非“为研究而研究”的学究式著作。一旦学术研究沾有情绪,预设目的,难免不能客观,这也是可以想见的。因此,牟先生的《康德第三批判讲演录》,要说认识上有偏差,诠释上有误会,理解上有错谬,也是要平实看待的。
这方面,我当然无力评述。可以推荐的,是邓晓芒的《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杨泽波的《牟宗三三系论衡》、杜保瑞《牟宗三儒学平议》等数家议论,读读不同意见,也许会是有收获的。
2018,4,17,中午,牺牲午休闲敲
会勉力坚持每天都写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随感、人物看法、影视评论等。感谢关注、点赞
欢迎约稿
网友评论
大师自然要跟着学习,想批判也没那资格和能力。
至于邓的书,至少论康德部分那些著作,挺好。所以会继续认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