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谈哲学
每个概念都没那么简单

每个概念都没那么简单

作者: 如一书 | 来源:发表于2017-10-24 19:44 被阅读27次

    说到柏拉图的理型,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初学的学生很容易理解不到位。怎么处理才能让学生充分的领悟呢?

    第一点是不能把理型理解为实物。所以我给学生挖的第一个坑,把理型说成一个完美的实物模具。学生开始没意识到,我告诉学生掉坑里了,学生才开始思考其定义,认真琢磨理型的抽象性而非实物性,一旦变成实物,就具体化了,那就丧失了其完美性。

    第二点是不能具象化。学生在第一点认识的基础上认识到理型不能是实物,任何实物都不可能是永恒而完美的。这就很容易认为是一个具象,比如笔,其理型就是其在头脑中显现的一个闪闪发光的笔的样子,它虽然没有具体化为一个实际的笔,但是它依然非常完美,如动画片中的某一神物,完美而闪光。我挖好这个坑,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我复告之掉进坑中,学生啊呀一片。最后经过讨论认识到,那理型怎么可能是具象呢?具象本身就是一种局限,而且是一种实化,一旦这样,又怎么可能是完美与永恒呢?

    我拿数学学习中的数字概念的形成类比,学习加法时,2+3,先是摆两个实物,再摆三个实物,然后放在一起数,得出结果;后来不用摆实物了,但遇到这样的加法还是在头脑中反应出实物,然后数头脑中实物的影像数;第三步才是有抽象的数字概念,直接合成2+3.这第三层才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

    理念的内涵似乎理解了,但随后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他有个概念是“形式”,跟柏拉图的“理念”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学生似乎又有了某种不清晰。为了区分这两个概念,我又陆续挖了几个坑:

    从马中提炼出马的基本特征被称为马的理念。

    请问这句话中第一个“马”是单数还是复数?

    学生们经过一番争论,明白了形式是从众多马的特征中总结出来的,自然是复数。

    那第二个“马”的词义是什么呢?

    学生领悟到是指马的类。

    经过这么一番讨论,继续问学生,这句话对吗?

    学生说,不对吧?这不是叫马的形式吗?

    形式是事物的根本特征,理念也是指事物的最根本最完美的特质,对吧?

    对。

    那这不就是等量代换吗?我加深忽悠。

    哦,明白了。学生似乎恍然大悟。

    不好意思,你们又掉坑里了?这句话是不对的。问题是,谁来拯救大家,把大家带领出来?

    众勇士唏嘘一片,但很快陷入沉思,讨论策略。

    后来学生逐渐的明白了由具体的事物提炼出的事物的特征只能称为“形式”,这是亚里士多德的概念,也正是通过这个概念与自己的老师柏拉图意见不一致。如果把事物的特征和实物作为事物的两极,形式和理念完全在不同的方向。所以用物理知识进行了对比,二者是有方向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矢量”。同时“形式”和“理念”是一对互为相反数,其绝对值(事物的根本特征)相等。经过这一番细细的讨论,学生似乎才明白了形式和理念的内涵和区别。

    有了这样的基础,那就跟现实中的经验相关联,以更好的理解这两个概念。于是我描述了两类经历:一类是一见钟情或者一见还没了解就不喜欢;另一类是开始没感觉,而彼此交往了一段时间觉得对方很好。这两类现象分别可以对应哪位哲学家?

    没那么简单

    我原以为很简单,难道不是吗?我们经过好几节课对比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柏拉图的“理念”,然后再问这样的问题,几乎是显而易见的,只不过把理论和现实结合一下,说明理论不是空理论,在现实中是有具体的现象的。

    但没想到的是,上课前我先准备好了PPT,在教室的学生先看着,有几个学生就针对上面的问题发问:“老师,咱都学过哪些哲学家啊?他们的思想分别是什么啊?”因为是课前,学生说话很随意,这样的说法在课堂上几乎不会出现,因为他们自己也会意识到这问题几乎不该问。我的诧异不是在学生的没头没脑,而是这么明显的问题,他们竟然想到遥远的众多哲学家,而没有顺势聚焦在新学的两个哲学家身上。当然,我的问题本身确实应该如学生这样思考,只是没有在熟稔最近学的哲学家思想的基础上,迅速做出判断。

    还在我独自诧异的状态中,那学生又开始谦和的说:“老师,你讲课最好慢点,有时候我还没想明白,你就过去了。”我心里又是一惊,我给这届学生讲课,最注重的就是对学生前概念的关注,并重视学生的思维过渡,我几乎节节课挖坑,他们表面上总是求我不要再挖坑了,说这样不好之类的玩笑,但心里面他们喜欢这种轻松而深入的思考。应该说,课堂上我认为很细致,而且在观察下发现除了个别学生溜号外,几乎都瞪着大眼睛积极思考参与讨论。不应该有这个同学所说的情况啊,这个学生虽然上课发言不积极,但也是一个认真听课的学生,一个上进的学生,不然,他课前不会理你。

    从这些细节分析来看,学生真正的学习没那么简单,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进入思考和领悟也没那么简单。他们原来的静听记忆的习惯,不会一下子就改观。改变真是一件最艰难的事情,即使你认为在改变,但实际上,学生行为的背后是强大的惯性。

    我知道,自己的设计一定还有很多不足,即使多数学生和自己都感觉不错,但要想更加的真实有效,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每次下课,总是有学生纠结在课堂上的某些概念,虽然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恍然大悟状;课堂上,还不时的有学生在讨论中退回到共识以前。学生似乎可以理解一些观念,但在思维上真正获得能力的提升,还真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

    “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把这当作一个警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个概念都没那么简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bx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