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历史,要是在中国神话体系中,也是占据着重要地位,很多的大神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比方说应龙,四大僵尸真祖,蚩尤,河伯等等等等。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太史公司马迁笔下的这段历史。
史记第一就是这篇,五帝本纪。去细读还是会有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在里面。我们现在去读这些,也只能用孔子的话说,“敬鬼神,而远之”吧。毕竟,那个时候的百姓还属于开化初期。
黄帝生于神农氏末期,这里的说的神农氏,已经不是那个尝百草的神农氏了,而是他的后裔。神农氏末期衰败,诸侯,或者说诸多部落之间相互征伐,部落百姓招受荼毒。(在这里我要高喊一句Lok’Tar Ogar)神农氏也无力平叛的情况下,终于出现了一个脚踏七星的男儿,他就是五帝中第一位黄帝!
黄帝是少典的儿子,不要问少典又是谁,太史公没说,但是熟悉中国上古神话的朋友们也应该听说过这个少典!黄帝姓公孙,名字叫轩辕。知识点!出生时天有异像,出生没多久就能说话,长大了也是聪慧过人,请在此处自行脑补一系列夸人的词语来形容。
黄帝也是个不省心的人啊,他见神农氏无力平叛就自己带着自己部族的人干起了这事。怎么感觉有种汉末三国的味道。因为黄帝打仗厉害,很快,大部分的部族都归顺“宾从”。这时候炎帝觉得没有面子了,都特么跟了黄帝谁向我称臣纳贡啊,于是跟黄帝打了起来,最后在阪泉之野多次败给了黄帝,无奈,归顺黄帝。解决了头疼的炎帝后,蚩尤也不服了,黄帝又跟蚩尤经过多年恶战,最后在涿鹿之野打败蚩尤,算是统一了“中原”。黄帝与蚩尤之间的大战,也是被传的神乎其神的,简直是另外一部封神演义啊。然而,太史公的《史记》中就几个字带过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些关于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看看。
打败蚩尤后,中原部族基本没有黄帝的对手。这下就可以主要去研究历法时令与民休息,注意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来抢我们的胜利果实就可以了。这也是后世的帝王主要的工作内容,后面不做多的赘述。
黄帝之后是颛顼做了部族首领,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史记》中记载他的政令功绩之后,描述说“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大致可以理解为在黄帝与民休息的基础上在上一层楼的感觉。有点“第二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的意思。
颛顼之后,是帝喾。帝喾是黄帝的曾孙。书中描述他“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服天下。”我当时读到这句,我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形象就是周总理的形象。关于政治上,大抵与颛顼一样,百姓安居乐业。
尧帝,我知道尧帝比较早的话应该是从中华上下五千年中了解的,尧帝因为自己的儿子才能平平,没把自己的王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一个老百姓。形象高大!书中说到尧帝传位给舜还有段描写,是说尧帝自己觉得传王位给舜是苦舜而天下乐,要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就是自己儿子一人乐而天下苦。关于他们的政令,史书中写的也是晦涩的很,大抵其实都是与民休息,精研历法,使四海升平,仓廪富足。所以再次不多赘述。
舜帝,最后的王位也是效仿的尧,传位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舜其实是颛顼一脉的后人,说到底,也是黄帝的后代。《史记》中提到尧传位给舜,是问了身边很多人,很多人都表示舜不错,传位给他没毛病。尧就派子女去试探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舜试探他在家怎么样,称为“内”,派自己的九儿子接近他,没事带他到山林大泽中去,称为“外”。
我们来说说“内”:舜的生母死的早,他的父亲是个瞎子,后来续弦了,还生了个弟弟,叫象。生父后来不喜欢舜了,就跟弟弟想法子想弄死舜。他们让乘舜在仓库劳作就在地下放火想烧死舜,没成功。后来乘挖井,舜在往下挖的时候,他们就在上面填土,想要活埋舜。舜又没死。关键这些事之后,他对待他们还是很守孝悌,对后母也很恭敬。这是尧派小女儿嫁给他知道的。要是搁现代,估计早上头条了。“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缺心眼儿子到底能不能挽回破碎的家庭,请看今日说法之五帝本纪”。
再看“外”,通过尧九儿子发现,这舜在外面从来不会迷路,这证明大自然不给他挡道使拌子,证明他是一个天选之人!这也太儿戏了吧喂。通过一个人在外会不会迷路来判断上天会不会让他迷路来阻止他前进,这是强调一个王,运气的重要性么!
这段内容大抵是《史记》中〈五帝本纪〉的部分。其中可能参杂个人的观点或是见解,如有不同意那就不同意吧,毕竟人家太史公最后也有自己的总结见解不让别人瞎几把说的呢!
“太史公曰:写的不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