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说人做一件事能够持续地快乐,是因为有一条“心流通道”,随着这条“心流通道”一路走过来,你会觉得特别愉快,而且越来越厉害。
“心流通道”上下的界限是什么呢?上边的界限叫作挫败,下边的界限叫作无聊。也就是说,如果这道题目难到一点都不会,学生就会觉得太挫败了,算了,以后不学了。然后学生就会走出心流的通道,进入挫败当中。这时,你就会发现大家没劲儿了,不愿意学了。
那如果题目太简单,学生就会觉得无聊,觉得这题也太简单了,那这时候,他也不愿意学了。
所以,在挫败和无聊之间有一条通道,在这条通道中的题目,学生使使劲儿恰好能攻克。
这个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老师在布置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尽可能地逐渐增加难度。
当你一开始刚布置好这道题目,你发现有点难度,学生不会做的时候,怎么办呢?
给提示,给提示可以降低难度。如果你发现这道题学生很快就会了,这时,你就要留后手,提出更难的那一问,然后一步一步地往上提升难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始终处在兴趣当中。
人只有反复进入心流状态,才能够有毅力。如果你说:“我这一辈子只有一次进入了心流状态。”那就是一次美好的回忆,之后你不可能成为专家。
假如你要成为一个专家,比如说写书法的专家,就必须有很多次到达那种酣畅淋漓、忘情的状态,这一次是一个境界,下一次是另一个境界。
只有反复地进入心流状态,这个人才能够逐渐地成为具有毅力的、愿意研究这一行的专家。
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状态,只是这对老师的要求真的太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