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说实话读完就忘了。当时读的感觉很过瘾,行云流水的杂文里蕴含了黑色幽默和讽刺,不得不说其文学造诣少有人能及。
第一次接触王小波的作品是在大学时期,当时读的第一本是《黄金时代》,至今都有较深印象。不避讳谈“性”色变,不避讳“文革年代”的一些事情。
这本杂文集里写了他对于腐朽落后的传统文化思想抨击,由于自己在外留学的经历,接触到的事情比较丰富,会对中国现今存在的落后思想提出不满——时值80-90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变革日新月异。在时代背景下难免会有这些想法。我自己本身不太认同他的观点,读完内心有一种反对的感觉,但又找不到理由去反驳。虽然他自身也是以文字而生,走作家的路,但这现代文人又与传统文人视角产生矛盾。就好比鲁迅先生“拿起笔做刀枪”,但本身又是依靠传统所学的东西来抨击传统。这样的矛盾让我思维变得混乱,想好好的理清楚,寻求高人探讨了。
另外一点感受就是小波先生在90年代对VR有了认知,这一点当我读到的时候是非常的惊讶的,只能说自己的认知层次非常低,证实了“越读书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这句话。小波先生本身就是工科出身,对于计算机编程开发和代码这些都非常熟悉,这也难免使得他在信息技术领域里的认知很深,同时他又是文学创作的作家,人生经历相当丰富。所以这也是当时那么多人崇拜他的原因。只可惜其英年早逝,不然其造诣肯定不止那么深远。
关于沉默——
在现代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群体中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沉默。
沉默的人越来越多,而我作为沉默的一员,对这群体有着非常大的贡献。每当一个事件的发生,在社会影响巨大时,很多散发在各个角落的沉默人就会蜂拥而至,潜水的人就会涌出水面。关注程度越高,就越多人对事件蹭热度。不管是营销广告还是文案,亦或是大街小巷,都会有这些热点信息存在。比如刚刚结束的世界杯决赛,克罗地亚队的热点更高于冠军法国队、又比如电影口碑炸裂的《我不是药神》,让自媒体蜂拥而至。
大多时候这些沉默人都在网络上发生,在现实中很难看到这么轰动的场景。事件的发酵离不开我们俗称的“水军”、“键盘侠”、“杠精”等角色。他们在网络虚拟世界上游刃有余,在现实生活中却少有人知道其真面目。他们卷起千层浪,无须顾忌任何评价。待热点结束后,一切又回归平静,等待下一个造浪的时机。
我想说的沉默是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真实。拿自身举例子,在时事热点中,作为业余自媒体的我基本很少去蹭,就算真参与其中,也都很少发表言论,更别说做喷子了。记得最近的一次喷群体事件还在10年前的“温州动车事故”,那时候年少轻狂、满腔热血,便在网上敲起键盘,痛骂了铁道部门的虚假和不负责任。逞一时之快,过后也没有进一步再关注。
回到现实中,我大多数在群体活动中都选择了一个沉默的角色,做一名聆听者。少有的时候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久而久之我就成为了不主动说话的人。特别是在开会、上课的时候,经常选择沉默不说话,默默地作记录。这并不代表我不愿意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主要仍是将自己处于被动的状态,不愿意主动去争取。如果有人点到我的名字发表看法时,我又能够说出一番见解。
最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怎么说话,自己的语言能力都丧失,想表达的东西都无法组织起来。
很多时候用文字代替了语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