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Lisa 图:拾遗
Lisa说:这篇文章是我在小灶一班的“微分享”文字稿。语音分享约40分钟,文字约7000字。算是我这段时间的职业和生活感悟吧。
本次微分享有四个主题:
001 何为赢在职场?
002 要不要换赛道?
003 需要职业规划?
004 我的故事和感悟。
下边是逐字稿:
大家好,我是Lisa,很高兴今天能跟大家做一个微分享。其实,对于这个微分享,对我来说是很新鲜的,而且我也想了很长时间来分享什么主题。当我看到我们微分享的要求是"对普通人有用"的时候,我放弃了去讲工作当中经常会分享的关于美国留学的主题,因为这些毕竟是比较小众的事情,跟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相关性并不大。所以我今天选择了一个题目,叫做普通人如何赢在职场。
本次微分享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如何叫做赢在职场”,这个“赢”到底体现在哪里?
第二部分是“要不要换赛道”?我们就像是跑步一样,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的职场就像是把梯子架在墙上,自己顺着梯子往上爬,但是如果你把梯子架在另外的地方,可能你换了一个赛道或者位置,你得到的结果就会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部分是我们要不要给自己做一个职业规划呢?我们应该怎样来为自己做职业规划?
第四部分是我自己的一些真实经历和感悟,虽然我不是什么牛人啊大咖啊,也没有实现财务自由,但是正是通过我作为普通人这样一步一步的努力,才更加符合我今天题目当中“普通人”的这样的一个概念。

01 什么才是赢在职场?
好啦,那我们就进入第一个主题,就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什么才是赢在职场呢?”
首先我们先弄明白职场是什么意思。职场,顾名思义就是工作的地方,那工作实际上为的是实现社会价值交换。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考虑我可不可以把工作和我的兴趣结合起来,然后使每天的工作当中都充满着乐趣呢,这是我很长一段时间考虑的问题,后来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是有很多复杂性因素的,也有很多的条件。
比如说,有些人Ta们从小就喜欢读书,然后在上学期间也喜欢写文章,发表文章,比如说像咪蒙,周冲,汤小小她们这些人。她们就是把那乐趣变成了工作的人,而且做得非常好。另外一种呢就是像我这样,可能对自己的兴趣,发觉培养得比较晚,或者说,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这样的话,如果盲目的去放弃现在的工作,而去追寻所谓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经常会发现最后的结果可能不是原来我想的。真实的情况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而自己又没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改变。所以,试错成本是一个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呢?我想到古典老师之前分享过的一个观点。就是ABZ理论。
A是你现在的工作,也是目前来看最重要的事。B是你的一个备选,比如培养一个爱好,或者尝试追求一下自己热爱的事业。而Z是英文里的最后一个字母,表示的是你的保底选项。比如他提到有人想去大城市发展,Z选项是先在老家买套房,即使以后没混出来,仍然可以回老家过安稳的日子。
他说很多人在追求自己最热爱的事业。这就像追求自己一生最爱的人一样。有时候,当你做手头这件事的时候,你全情投入,一年、两年,很多年。时间过得很快,过程中有欢笑也有泪水。当走到人生的尽头,你猛然发现,自己做的事就是最热爱的事情,跟你走了一生的人就是自己最爱的人。
通过古典老师的这个观点,我觉得这个ABZ理论可以应用在每个人身上。做好现在最重要的事,发展一个爱好,设定好保底策略。
另外,对于热爱的事业也可以这么来看。如果一件事,你能做好,过程中又没有那么痛苦。这可能就说明在这件事上,你有一定的天赋。当得到了一定的正反馈,就会更加努力,良性循环,慢慢B选项就会成为A选项。
无论如何,生活和工作都是要不断进步的,这或许就是追求热爱的事业的另一种说法。
说完ABZ理论,再回到“职场和社会价值交换”吧。对于现在的社会发展来看,我们的工作更多的是为了换回物质来满足生活的各种需求,也就是说,是为了钱。这是我们普通人工作的目的,当然对于像马云,王健林,或者一些富二代、已经财务自由的人来说,他们工作的目的可能就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去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理想,对普通人来说,钱是我们没有办法去完全不考虑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赢在职场就是为了要赚更多的钱吗?对我来说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赢在职场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呢?在这里我想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自卑与超越》。
这本自卑与超越是我在得到app的“每天听本书”当中听到的,猫叔也曾经为他们写推文广告,对于爱读书的人,这个app真的是一个能够节省时间,而且最快效率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顺便说一下在得到app听书和在剽悍晨读看文章的不同收获吧。首先,得到的“每天听本书”更重要的是听,因为他介绍的内容相对会更多一些,而在剽悍晨读,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做,因为要写晨读感悟。
在某种程度上说,得到听书像是一种娱乐和享受,而且剽悍程度感悟,则是一种输出和更大的成长。因为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输出的读书也好,听说也好,这些吸收方式是很有限的。而我写过的晨读感悟,我的印象会更加深刻,举过的例子,想到的事情和思考的深度,这些都不是在简简单单的读书或者听书这个过程当中能够瞬间完成的。所以,听书如果是基础,那么写剽悍程度感悟就是实践和进阶了。
回到《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吧,这本书的作者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以前是弗洛伊德的门生,而且他从小患病十分自卑,后来靠着他坚强的意志,成为了一名医生。当他自己独立从事研究的时候,他对弗洛伊德很多理论是持否定态度的,比如说弗洛伊德把很多事情都跟性联系在一起,例如“恋母情结”理论。而阿德勒的心理学主要是“个体心理学”。他认为恋母情结并不是因为性导致的想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在一起。而是因为这个个体没有很好的处理好跟母亲以外的其他人的关系,而过度依赖母亲导致的,这就是现在我们现在社会上经常说的宝妈男。
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当中,他提到了我经常会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生的意义。作者说,如果我们只考虑个体的,这样的一个维度来看,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社会的发展,以及世界的变迁,对于每个个体来讲,我们每个人,就好像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这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地球没有谁都可以转。但是,如果我们把自己或者是每一个普通人把自己,作为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一员来看,我们是独立的个体,但是我们又不只是自己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变得有意义了。
基于我们是群体中的一员产生的意义,阿德勒在这本书里讲到生命的意义包含了三个方面分别是:一、我们在工作当中的价值;二、我们在婚姻生活当中的价值。三、我们与其他人的联系****。简单的来说,如果我们在工作上是一个好的工作伙伴,在婚姻中是一个好的妻子或者丈夫,好的爸爸或妈妈,在生活中我们是别人很好的朋友,那么我们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
阿德勒的这个生命的意义,其实说得很朴素,但对我来讲,又有很大的启发。好像直接用很简单的话来解释了心我心目中很多的疑惑。甚至我发现,其实每一个人,无论是达官贵人、富甲一方还是人生赢家,不都是这这几方面做得非常好吗?
所以,人生的意义是与工作,生活,和其他社会关系等等,结合在一起的。那么这就推出了我们今天微分享的第一个主题“何为赢在职场”,这样的一个答案。
所谓“赢在职场”,就是在我们工作的环境,工作的内容,取得的报酬,和成长的空间,等等这一系列的状态能够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好,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或者说现在的职场状态,有利于我们的婚姻状态,生活状态,这就是赢在了职场。
简单来说,我更希望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而现在的工作状态,现在的职场,是否能够给我带来这样的生活。如果答案是能的话,那么我就赢在了职场。
以我自身来举例吧,我目前希望的生活和工作的状态是:我希望自己不要太忙,至少每天有相对充足的时间陪伴家人和孩子,我希望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少于七个小时,这能够保证我恢复健康和有精力的身体状态。同时我又希望,我现在的工作是有一定的成长空间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收入不要太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所以当我很焦虑,自己要不要辞职,或者是什么时候辞职,要不要去追寻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我把以上的这些工作和家庭,和生活的意义结合在一起,我的答案就很清晰了,那就是我现在,并不适合马上辞职。
甚至我会基于我生命的意义,给我现在的工作状态和辞职之后的状态分别打一个分。最后发现,我保持现在的工作状态的得分,远远高过了辞职之后的盲目试错的分值。
当然我这并不是说,很多人辞职创业,或者是做其他的事情是不对的;而是说我们要先确认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进行理性的分析,这也让我想分享的另外一本书,就是谢丽尔·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这本书是我两年前读过的,现在想起来,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她当时离开大公司去一个初创业的小公司Facebook的时候,她也是给自己的这个决定的方方面面打了分。她的理性思考对她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而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女性,如何在职场中摆脱自己的胆怯心理,用更好的状态去在职场中创造价值。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一看。

02 要不要换赛道?
好了,第一部分我们就先分享到这里,刚刚我也提到了自己曾经想过辞职,有想要重新换一个行业的想法。后来发现,现在的工作状态是最有利的,那么我们就进入到了第二个问题,就是要不要换赛道。
什么是赛道呢?比如说职场就好像是我们在一条条的跑道上跑步一样。不同的跑道和不同的赛道,对于选手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更形象的比喻是:传统的职业类似于在墙上搭一个梯子,你要不断的往上爬,你看到的是别人的屁股,而踩到的是下边人的脑袋。所以当你爬到最上面的时候,那么也就是你摔下来的时候。****但是现在的职业路径已经不是这样了,我们不再是爬梯子,而是爬格子。我们可以不用看着别人的屁股往上爬,而是换到旁边的路径当中。这就像是很多我们在几年前从没有想到过的,一些公司或者智能手机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比如说微信,支付宝,滴滴或者网上订餐。这些企业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就这就像是罗振宇老师曾经说过的一个比喻,现在的职业或者行业,就好像是狼牙棒,上面这一根根刺,就是突然之间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发生的创新行业或者企业、甚至是个人,因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样子,并不是单一化的,而是有很多创新,和从无到有的创造。
所以,如果我们换了赛道的话,那么你可能得到的就是一个指数级的增长,比如说前几天奕晴分享的,她是如何从一个大学毕业生成为百万粉丝的公众号运营者猫叔的得力助理;也好像牛牛,如何从一个全职妈妈,成为一个在很大的一个知识学习圈子里,成为一个非常著名的社群运营小达人和优质内容输出者。
在我看来她们就是换了赛道,而且做的非常优秀的人。那么,我们要不要换赛道呢,这个就又回到了刚才的那个问题,你要列出来,你现在最重要的需求是什么?你的家人,对你有什么样的要求?比如说如果你已经结婚了,你要和你的丈夫或者是你的妻子商量讨论一下,这个家庭未来发展的方向,每个人的分工,以及照顾教育孩子的一些精力分配,这些其实都需要很清晰和理性的规划的。否则,你盲目的换赛道,发现却无法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最后再去进行取舍,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得不偿失的事情。
而我们刚才提到的,奕晴或者是牛牛。可以看出来,奕晴年龄较小,有足够的精力去拼搏事业,而牛牛班长我记得小灶群有一个猫友曾经说,牛牛的老公一定是一个非常爱她而且很支持她的人。这也是我觉得,她们可以选择换赛道急速奔跑的原因,因为要知道,我们终究不只是我们自己,我们更多的是很多人。
聊到现在,有些群里的小伙伴可能会有些疑问说,我现在并不知道,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且我现在整个状态会比较迷茫,我看到大家的成功,我有些焦虑,我看到我现在自己的工作,又觉得很不甘心,这个时候,我需不需要做一个职业规划呢?其实,我觉得与其说是一个职业规划,不如说是好好的剖析一下,自己成长这十几二十几,甚至三十几年来,我们对自己的一个了解,因为比如说我们去找一个职业规划师,他可能最多跟你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他没有办法对你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因为他并不是你的朋友,他也并不足够知道你的优势,缺点,性格的方方面面,所以我认为职业规划要做,而能够给你做一个职业规划最好的人,就是你自己。

03 需要职业规划吗?
好,我们进入第三部分。做一个职业规划的第一个条件,对你的足够了解的人已经找到了,第二个更重要的条件是,你要有一些做职业规划的专业的能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如何去实现呢?当然就要靠学习了。
在这里我想起来之前有个大咖在千聊分享的天天老师,我记得她曾经说她在“在行”上找行家,去沟通和聊自己的职业规划时,她找的并不是一个人,她甚至找了很多在行的行家,其实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因为每个人传授的想法和思想,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有点类似于,我们去要学习外语或者数学,要找不同的老师来教自己一样,因为老师有不同的思路。当然,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去找“在行”的行家,现在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可以自己学习的资料和书籍,比如说前文提到的古典老师,他曾经是新东方的一个GRE老师,写过《拆掉思维里的墙》,他最近的一本新书《跃迁》这些都是能够启发你如何对自己进行一个职业规划的很有用的参考资料,而且他本身就是新精英职业规划的创始人和老师,写出来的书和文章也的确是有很多干货的。
互联网上还有很多,比如说像Ted演讲,还有职业规划的视频课,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一种方式。另外就是跟活人来学习,比如我们看到了猫叔的成功,奕晴和牛牛的成长,她们未来可能也会成为像猫叔一样厉害的人,那么我们想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呢?如果你也想这样的话,你就按照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成长路径区,做准备,一点一点的去模仿和思考,机会成熟时,你就也可能成为她们这样很厉害的人了。
比如说,有一段时间我当工作遇到瓶颈的时候,我想要去辞职创业,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一个朋友,他曾经是我的同事。他在辞职之后全心经营自己创办了一个小型的培训学校,教外语和数学,他很鼓励我跟他一起做,而且还说如果我辞职之后,他会传授我他教课的一些心得。当然他是很成功的,每个月的薪水可能是我的两三倍,那么这就是我如果辞职想要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可能会想到的一个备选。因为我身边有一个这样的人,是可以我用来直接模仿的,这样成功起来也会相对容易一些。所以,你要看到,你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值得你模仿,或者是你希望成为的人呢?
04 我的故事和感悟
最后再来说一下,我作为一个普通人,自己的故事和感悟吧。其实我已经工作了十年了,但是我现在的薪水,并不是很高,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那种,但是曾经我跟咱们班的晓夜同学聊过职场的一些事情,他跟我提过,有一个老师曾经说,如果你在你现在的城市和这个行业当中,有一天辞职了,你会不会在第二天就接到同行或者猎头给你打电话。
现在想想这个问题其实,因为我在这个行业已经七年多,和我现在取得的一些经验和成果。即便现在我没有辞职,我也比较了解这个行业,在我们这个城市和各个公司的情况,以及各个老板的性格。他们有些人已经跟我多次提到想要让我跳槽的想法,但是我都没有去;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我想要的并不仅仅是金钱。比如说,我曾经说过,我在新东方工作工作七年多,而新东方带给我的,很多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比如我知道很多新东方的老师,现在都在社会上或者知识分享领域做得非常厉害,像刚才提到的古典老师,李笑来老师,还有Spenser,奇葩说的艾力,这些人都非常有正能量,而且新东方的企业文化,也非常鼓励大家去多读书,多写作,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我读过很多俞敏洪老师的书,包括在入群的时候,写到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俞敏洪老师写的《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因为这本书是我在骨折休假期间,给我很多鼓励和能量的书,所以新东方对我来讲并不是一个只给我带来金钱收入的地方,还有很多精神上的营养,也是我十分看重的。
而且新东方也有很多很厉害的人,比如说从哈佛大学毕业的老师,从美国名校留学回来的老师,有些人就是我的直属领导,我从他们身上可以得到,很多很有用的管理经验,了解到每个人成长的方式。每天跟他们一起学习和工作,这让我的思想也会有很大的进步。当然我也看到了,几乎所有的领导,他们工作的强度或付出是非常大的。在我所经历的工作当中和我看到的人当中,成功的人是没有不经过努力的。没有天天很轻松,随随便便就成功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很厉害的人,他们每一天的工作强度和时间安排的都非常满。
比如说,我现在关注的俞敏洪老师的微信公众号“老俞闲话”,我几乎每篇都看,当然也会经常留言,也会被入选哈。我就发现,即便是现在新东方已经已经做到了在美国上市市值超过了一百个亿,他每天的工作强度还是很大。但每天还要读书、锻炼身体,爬山跑步,和人交流,让自己的身体、思想,能够更好的锻炼发展下去。虽然他已经年过半百,但是无论是从他的文字,还是他的想法和每天的工作安排,能感觉到他是一个没有脱离社会,或者是提前退休的状态,仍然是非常的努力的工作和追求。
而李开复老师写到的一本书《向死而生》这本书是猫叔推荐的,我非常非常的喜欢,而“向死而生”,这四个字是罗振宇老师在逻辑思维第一季第一集节目里面取到的名字。当我们知道了每个人都会要死的时候,我们如何去生活,我们如何珍惜每一天的生活,让我们这一生活得更有意义,让我们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白活,其实我觉得这就是我可能每天都在去思考的事情。
为什么我在年纪32岁的时候,会想到这么多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死亡这些感觉跟我年龄不相符的事情,这这或许就因为,我经历的那些挫折,剖腹产手术也好,或者是遇到意外,滑雪骨折等等吧,因为篇幅有限,我就不在这里边详细的说了哈,我只想说的是,有的时候我在想,我现在有的这些想法,如果我没有经历过那些当时让我觉得痛不欲生的痛苦,我能不能够如此珍惜生活?
如果这些经历是老天爷故意要给我安排的,就是为了让我能够在32岁的时候,学会珍惜生活。那么我的这些痛苦是不是值得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去看一些小说,或者是一些文学作品,我现在能够感觉到一种更加深刻的一种体会。
现在每一天,当我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以及陪伴孩子之后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在床上的时候。我都会觉得非常的感恩,也会觉得很幸福,当然我是一个多么喜欢睡觉的人啊。哈哈。
讲到这里,分享接近结尾了,似乎要用一个鸡汤的句子来结束啦,那就是我想到的科恩的那句话,**“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There'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
好啦,我今天的微分享就结束了,如果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的启发,这是我觉得特别开心的事情。让我们在小灶群里,在猫叔和班委的引领下,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一起加油吧。!

作者:
Lisa老师,85后。英语专业八级,从事出国留学工作,喜欢读书写字。职场十年,时而鸡汤,时而干货。你若喜欢,我便笔耕不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