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贵一生都是命运多舛,上苍似乎是要让他为他年轻时放荡的生活赎罪似的,每当他的生活一有好转,还没过上几年平静的日子,就要经历一次人生的悲痛,余华似乎是有意把中国的农民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所能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加诸在福贵身上了。所以我们看小说的时候,感觉充满了悲情色彩。然而在经历了许多不幸之后,福贵并没有多么的自怜,反倒是看淡了人世的悲欢离合,一个人平静的活下去,带着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这是小说的大体情节,以前没看小说的时候就已经看过很多人们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和各种有深度的解读,有的人说福贵表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那种习惯于忍受一切的心里状态,有人说福贵的一生体现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他有无论怎样都要活下去的信念。似乎一切都不再重要,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哪怕苟延残喘,哪怕备受熬煎。 电影却有很大一部分不一样,没有过多的阐释他是农民这一点,福贵似乎是卖皮影戏过活。所以也很难体现中国农民的悲哀,以及那种习惯于忍受一切的心理状态。
我觉得《活着》这部电影从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重。俗话说得好,人死如灯灭,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在电影中有一个特别让我感动的情节,那就是春生在半夜来敲福贵家的门,他是来忏悔的,也算是临终前的告别吧,因为批斗他熬不过想要自杀,那个时候福贵的妻子家珍还没有原谅春生害死自己儿子这件事,但是他们还是劝春生好好活下去,家珍甚至用他欠了他们家一条命来“要挟”春生活下去。
也许他们并不觉得忍受苦难拼命活下去有多么伟大,他们只是那个大时代下两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们甚至没有考虑过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活着而已。虽然他们也是为了拼命活下去,但不像《热爱生命》里的主人公那般为了拼命生存而体现出的那种人类本能的求生意志。他们大部分都是随遇而安的,没有拼命的抗争,没有不甘的呼喊,就是那么平凡且平淡的活着。但这种平淡反而更加让人心灵震撼。
艺术作品描述一个人物形象时往往集结了很多人都具有的典型的时代特征和性格特征,能够通过一个小人物来反映一个时代,这是艺术的伟大之处,艺术也是因此而美。就拿《活着》来说吧,他看似仅仅讲述福贵一个人的故事,但是他的背景却是从国共内战到新中国成立,还有大跃进以及十年文革。有时候我们无法描述一个时代,只能以小写大,但却能收到同样的效果。毕竟人是社会的人,我们的所作所为永远逃不过整个时代的桎梏。但描述时代不是主要的目的,因为时代离开了人也不会有价值。我们可以透过一个人来看那个时代,也可以借着那个时代来看那个人。就像是之前也看过的一部电影《80年代》,主人公们经历了申奥成功,经历了非典,近年来中国发生的一些大事他们都经历过,并且在其中演绎着自己的欢笑和泪水。他们曲折的故事因为那个时代的渲染而更加让人感动,也更加让人深思。影视艺术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重现昔日的生活,并且能够给观众以切实的感官体验,仿佛身临其境。他们记录或者演绎生活的片段以此来展现整个人生,可以这么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