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欢者何也?让一群成年人苦苦寻觅、反复思量?读罢《人生最美是清欢》,引发了我的思索。
清欢,是一种情怀吧?
林清玄说:“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所以,童年时清欢最易得,一次春游、一本新书、一块巧克力,甚至只是一个国光苹果。小时候,每年冬天妈妈都会储存一缸国光苹果,放在冰冷的房间里,缸底注入清水,经冬而不坏。苹果冷冽而清甜的味道至今难忘,真的,后来我再也没吃到过那样好吃的苹果了。也许是加了童年的滤镜吧,那个味道永远停留在记忆的画框中,无论是红富士的、秦冠的还是花牛的、金帅的各种苹果,都没有当初的滋味。
而成年后的清欢最难寻。每一种得到,都需要奋不顾身地付出;每一次欢欣,都短暂而干涩。因为欲望,所以欢乐难持;因为虚荣,所以“热”欢繁多。时间的车轮,推着人不停地变老、变胖、变刻薄,在为生活奔忙的日子里,怎容得清欢的停留?因为自觉面目伧俗,所以我连苹果都不喜了。也许,等再次爱上苹果之后,童年的清欢就会回来吧?
清欢,是一种态度吧?
东坡说:“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也唯有豁达如东坡,才能将凄风冷雨化作晓寒,将野菜粗茶视作人间美味。品味清欢,需要的是一种态度。不是一时的顺意闲谈,而是历经生活的风雨之后的淡然无畏。记得年轻时颇任性,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最后闹得自己也不喜欢。而今,学会了接纳不能改变的,努力可以改变的,笑声忽然就多了,风景忽然就美了。是他们变了吗?不,是我的心态变了。不较真、放平和,与生活和解的中年人,人生是处有清欢。
清欢,还是一种寄托吧?
记不清是谁说过,陶渊明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后的精神家园,每一个入世的读书人心中最后的精神归宿。也许,清欢,于我也是如此。清淡的欢愉,是一种境界,虽然我可能终一生也无法抵达,但是不妨碍我努力追寻,孜孜靠近。我虽然无法在查令十字街寻找84号的踪迹,但是我依然可以在嘈杂的会场中沉醉在海莲与弗兰克的故事中;我虽然不能飞去爱德华王子岛瞻仰绿山墙,但是我依然可以收集到关于安妮的全部作品温暖我的冬日;我虽然……,但我可以……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慢慢累积起来,我的清欢自然不远矣。
四十岁与清欢相遇,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幸运。遗憾悟道太晚,庆幸没有错过。人生若有百年,四十岁才刚刚开始,就让清欢成为我的情怀、我的态度、我的寄托,伴我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