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本书的精华内容。
A1、首先,我们了解了“完美主义”和“最优主义”的定义,简单来说,完美主义的生活就是朝着目标直线前进,不能接受一点曲折。
而最优主义则是流动的,多变的,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他们坦然接受生活中的坎坷并从中学习、收获和成长。
A2、如何在“教育”“工作”和“感情”中践行“幸福超越完美”这一理论。
1、关于温尼科特说,孩子们在最初是完全依赖母亲的: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与母亲完全互动与共生。孩子在这个时期所需要的是母亲及时回应他所有的愿望,无论是饿了还是要抱一抱。
渐渐地,要想通过另一种不同的方式帮助孩子成长和成熟,让他们成为独立的、完全自主的个体,母亲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学会适当地撤回。
足够好的母亲并没有遗弃她的孩子,她所做的只是给了孩子挣扎的机会。
当孩子认识到自己不能总是依赖母亲的时候,他开始学会依赖自己和自我安抚。
倘若失败是真实世界里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那么真正爱孩子的母亲应该通过模拟外部世界让孩子做好准备。
这个分离的过程令人很不舒服,这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人类成长别无他路。
我们要么学会了失败,要么在失败中学习。
2、积极心理学在工作中的应用。
成功的企业家之所以成功,很多时候就在于他们允许自己和他人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
“作为人类,我们被社会教育成一个要把自己和失败隔离开来的人。
在每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里,总有一天,我们会认识到自己的伴侣并不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完美礼物。而且伴侣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现我们的缺点。
当我们第一次充分而彻底地认识到对方的缺点和不完美时,我们很难再有刚刚觉察到这些缺点时那种“这些小缺点超可爱”的美妙感觉,而是会深刻地不安。
3、在每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里,总有一天,我们会认识到自己的伴侣并不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完美礼物。而且伴侣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现我们的缺点。
当我们第一次充分而彻底地认识到对方的缺点和不完美时,我们很难再有刚刚觉察到这些缺点时那种“这些小缺点超可爱”的美妙感觉,而是会深刻地不安。
当我们第一次充分而彻底地认识到对方的缺点和不完美时,我们很难再有刚刚觉察到这些缺点时那种“这些小缺点超可爱”的美妙感觉,而是会深刻地不安。
这种感受和孩子意识到父母只不过是常人时的感受是一样的,他们会忽然有一种孤独感和不安全感。
接纳缺陷不代表放任自流,双方都愿意对某些方面做出调整,是一份美满爱情的前提条件。
完美主义的影响通常在亲密关系开始前就已经有了。
他们的“全有或全无”极端思维方式会把所有细小的不完美放大,在亲密关系开始之前就否决了爱情的可能性。
研究发现,亲密关系里最有毁灭性的东西是“敌意”,即攻击人格,无论是谩骂、羞辱、有伤害性的讽刺,还是其他贬低他人价值的人身攻击。
从根本上来说,亲密关系需要最基本的尊重和以礼相待。
在力求相互尊重和接纳之上,他们更应该突出强调亲密关系里积极的方面。关注积极并不一定需要彻底的改变或蜕变。
赞美伴侣和在亲密关系中关注积极面不仅可以带来愉悦,它们本身还是一种非常好的长期投资。
冲突,其实和积极行为一样,也能强化亲密关系。将日常生活里的冲突想象成一种疫苗。
拒绝接受批评使完美主义者失去了洞察自己和成长的机会。
我们不喜欢冲突,当然也尽量去避免它们;但当它自己找上门来的时候,我们会勇敢地踏入这个风暴。
A3、在书中的最后,泰勒的一席话,希望与你共勉:
我叫泰勒,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将永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接受这个事实反而解放了我自己。看起来很矛盾,意识到完美主义将永远不会被完全去除,反而使我成为一个更好的最优主义者。
在生命中没有一个时刻,我们可以从完美主义者彻底转变为一个最优主义者;也没有一个时刻,我们可以完全停止拒绝失败、痛苦情绪以及自己的成就。
然而,我们确实可以不断增加一个最优主义者所享有的生命时光,在我们愿意接受跌倒和缺陷的时候,在我们拥抱受伤的情感的时候,在我们允许自己欣赏和享受自己的成就的时候。
从我第一次下定决心去应对我的完美主义到现在,已经快20年了,而且奋斗还在继续。这个奋斗的过程不是徒劳的。
我取得了真实的进步,奋斗的质量也不断改变。
如今,我更享受这个旅程,我更能接受,甚至惊诧于生命的跌宕起伏。
完美主义是我的一部分,最优主义同样如此。现在,我可以在不违背亚里士多德的非矛盾律的情况下说:
我叫泰勒,我也是一个最优主义者。
S、《幸福超越完美》,作者泰勒博士拥有哈佛大学心理学和哲学双学士学位,并且获得了哈佛大学组织行为学的博士学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