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在卡尔·纽波特所著的《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书中是如此解释“深度工作”这一概念的。
深度工作听上去是个时髦的词汇,所含之意和以前提倡的高度专注有异曲同工之处。看完书后,我个人理解作者其实不仅仅指的是高度专注这种精神面貌,更是工作的一种状态,一种能够尽最大可能发挥个人才智价值的活动,对个人的发展是极有益处的,于工作成果而言也是丰硕和出类拔萃的。
对于深度工作,个人理解它为几个关键词:专注、持续、提升、价值、独特。
汉代著名治世之臣亦是著名思想家的董仲舒,曾有三年不窥园的故事。董仲舒的家中书房后面有一处新僻的花园,美不胜收,但他却专心致志读书阅卷,三年不曾进院看一眼。专注,如此可见。
闻名世界的画家、科学家、发明家里奥那多·达芬奇,这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巨人,一生不曾放弃对科学的追求。直至晚年时候,达芬奇还创作了海量的手稿,囊括了天文、物理、力学、机械里的密码筒、机械车、机器人、医学、考古、建筑、军事、水利、园艺、绘画等等卷帙浩繁之宝藏。持续,如此可见。
美国著名的NBA球员科比曾经有一句非常燃的话:“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这是一位体育记者问科比为何能够成功时,他如此回答。当然科比不是因为玩游戏或者追剧才熬夜到凌晨四点的,而是他凌晨四点就已经在去球馆训练的路上。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可能几年都不曾有大的变化,但是科比却一直变得更强壮、更有力量、更高的球技。提升,如此可见。
获得过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科技组,在收集的2000多余药方基础上,对其中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在一系列密集试验的两年后,研究组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完成了抗疟药的研究任务。屠呦呦淡泊名利,但她发现的青蒿素却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挽救了约150万的生命,约有2.4亿人受益,因此恢复健康,为人类福祉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价值,如此可见。
现今社会很多生活用品都离不开用电,而关于电的伟大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就用生命诠释了:生命不息,创造不止。特斯拉一生独立开发并取得专利七百种,十一次诺贝尔奖颁给他,他全部让贤。他在爱迪生发明直流电不久,发明了交流电,并且制造出世界第一台交流电发电机,始创了多相传电技术。他的发明还有很多:X光摄影术、收音机、雷达、传真机、真空管、霓虹光管等等,在磁力学上为铭记他的贡献更是以特斯拉命名了磁力线密度单位。如果没有特斯拉的贡献,可能我们的通讯、用电以及现在的高铁等等多项事物都不会存在。独特,可见如此。
这些古今中外卓越之人,都是凭借深度工作这些特质才做出不凡事业的。深度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在现今智能化社会中,《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概括了三种获利最大的人群:高级技术工人,超级明星,所有者。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先进的今天,能够研发、操控智能机器或者复杂网络等的专业人士,是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推手之一,也是利益分配较多的人群。超级明星是各个行业里面的精英人士,他们拥有行业内最尖端的技巧或者才能,拥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是全球化的今天获利颇丰的另一类人群。所有者即是资本的拥有者,他们是科技风向的投资人,也是行业资本的所有者,他们是利益分配中永远不可被人忽视的一类人群。
在这三者中,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出深度工作对他们的积极影响。高级技术工人在掌握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潜心学习和研究,持续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地尝试,这种坚持钻研不闻琐事的精神,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词汇可以表达——工匠精神。超级明星,不论是哪个行业的,都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和打磨,心无旁骛地成为行业翘楚,才能为人知晓,成为明星。资本的所有者,也需要沉下心来厘清最新的资本动向,洞悉各方咨询,对市场动态和反馈洞若观火。
以上三类获利颇丰的人群所具备的才能也许各式各样,总体来说,在新经济形势下,以下两种核心能力是关键:一是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二是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才能并非一种商品,你不可以通过大批购买,然后累积起来达到一定水准,只有成为最优秀的才会有额外奖励。”而在才能(有时也可以是技术或者能力)获得的过程中,深度工作是必经之路。
寻常人如果想要发掘自己的最大价值,可以通过掌握深度工作的方法来提升自己。学习深度工作的方法,就先要了解我们经常的三个误解。
误解一:忙碌等于生产力。
工作中,尤其是老板经常有喜欢加班员工的倾向,因为他们默许认同“上班时间长=忙碌=生产力”这个等式。这种思维方式明显是有漏洞的,尤其是在知识工作上,有价值信息和创造活动并不是靠忙碌产生的。相反,过多的琐碎事务是专注工作的最大干扰项。
书中对肤浅工作的定义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通常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很多忙碌的工作是肤浅工作,并不创造价值或者说创造的价值极低。例如一个软件程序员,其工作的目标是开发符合客户要求的软件程序。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如果团队领导经常开会讨论其他事务,或者又有诸如采购、接待等其他工作任务,虽然工作时间长了,看上去也很忙碌,但是这位软件程序员的实际工作产出并没有提高,相反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他所有的琐碎工作任务都是肤浅工作,不但不会对他的工作成果有益,反而会在精力和时间上耽误工作的最终成效。
误解二:时间久等于有价值。
作家格拉德韦尔所著的《异类》一书中曾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这就是后来被人经常提及的一万小时定律,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个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因为这个定律,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自己坚持到一定的时间量,就会达到专家的水平。
不过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不提高、不选择有价值的活动、不专注,那么时间积累得再久也不会有太大的突破。缺乏专注和提升价值,读万卷书,可能只是个校对,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这个公式,值得我们牢记,它让我们明白工作时间并不是价值的唯一贡献值。
误解三:网络科技等于高效率。
人们对于高科技的迷恋,不亚于古代人对签筒的痴迷。早在国内微信、微博大行其道、国外脸谱、推特风行一时之前,著名传播学家尼尔·波茨曼在文章中便提醒道:我们不再权衡新科技的利弊,不再平衡新增效益和新引入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开始自以为是得认定,只要是高科技就是好的,而不用再做探讨。
现代很多公司也是这种误解的直接推手,他们相信公司必须要有自己的管理软件,所有工作流程都要依据软件的流程来办理。这样的后果是,原来的工作人员开始有更多的工作流程需要处理,严重依赖网络,依赖流程,事务在公司中越来越僵化缺乏弹性,每个人的工作量也开始不知不觉中加大。
另外一种,就是社交媒体的发展,虽然登陆者看上去多了接触各类新闻的媒介,但实际上在社交媒体上的消息绝大部分是消遣类型的,对生活、工作和个人成长都没有益处。这些网络社交软件,一旦沾染成瘾,和之前被大肆报道的有害健康的吸烟之举,行为上和思想上都没有太大区别。
当我们意识到这三个误解,就会更认同深度工作这一理念。《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的作者卡尔·纽波特提出这个理念的同时,在分析其价值和意义上,都用了很多现实中国际著名的作家、经济学家、企业家、名人的亲身经历来讲述,内容很详实。书中例子看完,读者都会有学习深度工作的决心,书中后文关于深度工作习惯养成的准则刚好满足读者的需要。
准则一,工作要深入。
对于每个人深度工作的方式,有多种选择。有的人选择远离世俗,到僻静的常人很难联系的地方隐居工作,作者称之为禁欲主义哲学。有的人选择一大段时间隐居一大段时间正常工作的双峰哲学。有的人选择按照自己的节奏,每天计划安排出固定的时间段进行无干扰的工作——节奏哲学。还有的人选择的是陶渊明笔下“心远地自偏”式的,随时可以将心思分离到世俗之外的工作方式——新闻记者哲学。
无论哪种方式,想要掌握深度工作的技巧,首先要养成习惯,将专注培养成自己的习惯,自动摒弃肤浅,给自己设定目标和步骤,像开关一样的触发机制,一旦触及开关,就开启深度工作模式。
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一种方法很新颖,就是大手笔。这种方法是指为了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你可以花费不菲的价格来营造你达到无干扰工作状态的适宜环境。书中的例子是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罗琳,她在写新书的时候,为了保持自己不被家人和保姆的声音干扰,去著名的五星级酒店开房写作。虽然去豪华的酒店写作花费巨大,但是她能够顺利开展写作工作,同时那里提供了她写作的地点素材,这些都是她支付高昂房费物有所值的表现。
准则二,拥抱无聊。
张弛有度,这个成语很好的诠释了这个准则。一个人想要长期保持集中注意力这种紧张精神状态是不可能的,人的才智就像一根橡皮筋,如果长期保持紧绷的状态,就十分容易崩断。人们可以在放松的冥想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度,放松不是浪费时间,反而是高效利用时间的一种表现。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一书曾经用多个事例来证明这一命题:适当的精神放松使大脑得到休息,它是进行高度专注活动前的必须阶段,也为开启创新之旅铺平道路。英语里有句话叫“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这和孔圣人的“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跨越千年不谋而合。
适当的屏蔽工作去刻意休息,不仅提高创作力,也能够补充高度专注工作的能量,更何况,在消闲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
而如何做到放松时刻,策略为:保持每个工作日都有严格的终结点,即一旦工作日终了,就不能让任何职业相关的事情再侵扰你的注意力,再小的也不可以。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前,不妨设定一定的停工流程和仪式,例如设定计划、看工作安排节点等等。
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现在社会,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每一部手机的屏幕上都是密密麻麻的手机应用程序。我们在下载这些应用程序的时候,往往都觉得这个软件一定很好用,但实际上很多软件除了下载和更新的时候,我们都很少打开看一眼。在我们手机里最常用的软件,一般都是社交类软件,微信或者微博,我们以为自己能够得到亲友的关注,能够分享生活的点滴,能够知晓朋友有趣的故事,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新闻消息。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不觉被这些花俏的消息浪费掉多少时间和精力,这些肤浅的活动不具有多大的价值,这是很多人后知后觉才明白的事实。
“把花在低影响力活动上的时间转投到高影响力的活动上,这样你就能取得目标的更大成功。”例如一位办公室新员工,与其每天费心费力地点赞同事和领导所有的朋友圈,不如和有经验的老员工共进午餐面对面聊一聊。社交媒体的确把世界变小了,因为它让远在地球另一边的人都触手可及。但同时,社交媒体也让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因为亲密的两个人可能都在浏览手机,在一起却如同相隔异地。放下手机,去真正地亲身接触,去面对,去沟通,去学习,我们才能知道自己不是手机屏幕上的一个图标,而是活生生的人,活在生生不息的世界。
如何远离社交媒体,如何控制自己在肤浅活动上所花的时间,策略如下:甄选自己的社交媒体,尽量减少手机上社交媒体软件的数量。在不知该如何选择保留社交媒体的时候,可以学习书中提倡的打包法,即全部删掉自己的应用程序,然后根据之后应用的,一项一项再添加回来,这样就会把不常用的软件过滤删除掉。
保留了有限的社交媒体后,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网络来消遣。网络的成瘾之快之深都是一般人难以抵抗的。“如果你想抵御娱乐网站对你时间和精力的诱惑,那么就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寻求高质量的消闲方式例如运动、读书、手工等等,比纠结如何戒掉手机要有效。
准则四,摒弃肤浅。
著名软件公司basecamp在2007年夏天起开始实行每周4天工作日制度。尽管同行业的管理者表示不满,但该公司实行4个工作日制度后,并没有影响公司的整体效率。原来的工作每周40小时工作量,现如今要放在4天去完成,为什么不会引起加班这种让人厌恶的现象呢?
basecamp公司这一制度的发起人贾森·弗里德解释道:“很少有人能一天工作8个小时。在充斥着各种会议、干扰、网页浏览、办公室政治和私人事务的一个普通工作日里,能够专心工作几个小时就已经很幸运了。更少的正式工作时间有助于挤压出更高的效率。如果每个人都只有更少的时间完成任务,他们就会更加尊重时间。人会变得珍惜时间,而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他们不会把时间花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如果拥有的时间变少,你就会更聪明地利用时间。”
改变工作时间后比原先的工作时间减少了,工作量却为什么没有相应减少?原因在于肤浅工作。如上所述,管理者发现长时间的工作日里员工肤浅工作花费时间很多,缩短工作时间后,那些之前看似非常紧急的肤浅工作其实无关紧要,在压缩时间之后,肤浅工作也被压缩,但决定最终工作成效的深度工作却没有被限制。
那么该如何做到摒弃肤浅呢?策略如下:
一,做好每一天的计划。日程管理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说得多不代表不重要。好的日程规划可以让我们关注到工作重点,分清工作的重要程度次序,把握好有限的时间。日常中我们的计划很多时候不能如计划中的行事,常常会有突发事件、忽然的任务,这时就需要改变日程计划。如果计划改变频率过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稳定自己的日程安排:一个是承认自己对任务所需时间的预估不足,同时要积累自己的规划经验,尽量准确地去估算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另外,可以使用备用方格,也就是预留少量的变量时间,灵活地安排工作。
二,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把每一项计划的活动都负以权重,以便自己给每项工作的深浅度打分。在打分环节,可以参考《深度工作》中提出的计量方法:依据新手完成工作所需时间和精力投入的多少来衡量这项工作的深浅度。如果刚毕业的大学生经过两天培训就能学会的,那么就是肤浅工作。相反,如果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经过数月的训练和积累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样的工作自然而然就更有深度,所负权重也更大一些。这样就可以把工作依据深度不同而分类开来。在明确哪些是需要专注的深度工作,哪些是肤浅工作后,就可以采用不同方法来区别对待。
肤浅工作,尽量摒弃,如果不能摒弃,要向老板申请肤浅工作的预算,即申请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间,压缩肤浅工作占用时间和精力的量。
每天上班时间设定为固定的时间段,也就是人为地强迫自己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避免加班,避免琐碎和其他干扰项影响主要任务进程。
另外一个策略——尽量切断联系方式,使自己变得不容易联系到。例如将电子邮件回复分门别类地设定为固定格式,减少这种肤浅工作的占用时间。现在电子邮件也好,即时聊天工具也罢,很多设置方式可以让人减少工作量,例如可以设置消息免打扰,在深度工作时减少干扰;可以设置自动回复邮件,减少电子邮件回复时间;设立分组,将广告、新闻类等邮件设置为单独的收件箱,减少查看这类邮件的时间等等。
以上这些深度工作的准则和方法都是方便人学习的技巧。也许有人会说,所谓的专心致志也许只是公司管理层想要看到的,提高效率的另外一种说辞而已。但是深度工作对自己来说也是有益的,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坚实地积累,深度够,则根基稳,一步接一步,就像老歌中唱的那样:“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正如卡尔·纽波特在书中所言:“致力于深度工作并不涉及道德立场,也不是一种哲学论断,而只是从实用角度认可专注的能力可以完成有价值的事情。换言之,我们说深度工作是重要的,不是因为分心是邪恶的,而是因为深度工作能够使比尔·盖茨在一个学期创立10亿美元的产业。”
网友评论
———————————————————————————————
不定期更新高质量文章,欢迎投稿关注!!!
《时间管理》专题:http://www.jianshu.com/collection/b0898ef2c0c0
《个人发展》专题:http://www.jianshu.com/collection/5cd74480e113
好老套的一句话,可是生活做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