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读书文学
余生与救赎——《追风筝的人》

余生与救赎——《追风筝的人》

作者: 弋小九 | 来源:发表于2018-08-30 15:45 被阅读270次

胡塞尼《追风筝的人》里,我认为最感动的一句话不是“为你,千千万万遍”。

而是拉辛汗对阿米尔说的那句话:“回来,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如果你无心做一个坏人,又无意做了一件或几件坏事,那么希望你一生都不要顿悟。

因为那顿悟之后的悔恨与无法弥补的愧疚会如鬼魅一般,扰得夜深人静后难眠的你声泪俱下,而无法诉说那份使人消瘦的哀愁、那份石沉大海的抱歉以及那阵猛如潮水般的心痛和自我嫌弃。

《追风筝的人》故事是这样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富汗还是君主制国家。它等级森严,宗教冲突激烈。

主人公阿米尔或可是作者胡塞尼的自诩,一个富家少爷。这句感动了无数人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是男二哈桑说出的,他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可是因为人种低劣,加之自己是私生子的身份不被外人知晓,所以他只能成为阿米尔的仆人。

哈桑当阿米尔是自己的朋友,阿米尔当哈桑“不过是个哈扎拉人。”

一起玩耍成长,哈桑说出的第一句话不是“爸爸”而是“阿米尔”。时间一晃就是十年后,哈桑一直追随着自己的哥哥阿米尔,虽然只是以仆人的角色。

父亲想要阿米尔成为可以“倒拔垂杨柳”的男子汉,而阿米尔一头扎进文学的浩瀚里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魁梧与文弱之间,是父亲对阿米尔期望落空后失望的沟壑。

为了填补这个沟壑,阿米尔想要赢得父亲看重的风筝比赛。

阿米尔想象着得到冠军后父亲为他骄傲的神采,想到父亲会将自己拥入怀中向邻居夸耀,他就愿意拿所有的东西换取这次成功。

那场风筝比赛异常激烈,玻璃线划破了阿米尔的手指,细线勒入指尖的刺痛远不如叫父亲失望后投来敷衍鼓励的目光带来了心痛严重。

阿米尔祈求了真主保佑,他使劲浑身解数叫自己的风筝最后一个落下。

他要求哈桑去为他追回被他打败的那只风筝(阿富汗的风筝大赛中,有追回坠落的风筝作为奖励和战绩的习俗),他的胜利不能有失败的瑕疵。

哈桑是追风筝的好手,他拿着追回的风筝往回走时被阿塞夫带着几个小恶棍性侵。

在那逼仄的小巷里,阿塞夫褪下哈桑的裤子传来仓促而有节奏的呻吟,直至哈桑的血滴下来染红石板上的积雪才停下来。

这一切,阿米尔躲在巷子的尽头目睹。

他没有呼喊,没有冲着阿塞夫投一块石子以示威吓,他只是站在那里,在心里一遍遍告诉自己“他只是一个哈扎拉人”。

只是一个哈扎拉人,却在戾气满身的阿塞夫的不锈钢拳套下救过他,那时哈桑拉满弹弓对着阿塞夫,强装镇定地说:“请放过我们,请让我们走。”

阿米尔没有为谁挺身而出,他跑开了。那一刻他认为阿塞夫说得是对的,阿塞夫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免费的。阿米尔觉得为了赢回爸爸,哈桑是他必须付出的代价,是他必须宰割的羔羊。

回来的哈桑手里紧紧拽着那只蓝色的风筝,这也是阿米尔第一眼看见的东西。即使哈桑受辱的污渍已经浸透了他紧身的灯芯棉裤,风筝依旧是那时的阿米尔唯一关心的。

赢得了父亲的夸赞阿米尔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高兴,他的心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他希望哈桑可以怪罪他的懦弱,但哈桑没有;他想叫哈桑打自己一顿出气,可哈桑更没有。

在山顶,他向哈桑狠狠地扔着石榴想激起哈桑的怒气,痛痛快快打一架来释怀两个人心中的梗,可思念哈桑不愿伤害他。

石榴汁液染红了哈桑的衬衣,他为了让阿米尔好受一点随手拿起一只石榴仍在他的身上,然后离去。

阿米尔心中的窝火是针对自己,却将窝火的排解口指向了哈桑。

他栽赃哈桑偷窃了他的手表,于是哈桑的父亲带着哈桑离开住了数十年的阿米尔的家。

此后,阿米尔还会想起哈桑,却没有意识到这份想念里包含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内疚。

社会等级森严早在阿米尔出生前就存在了,他在那样的环境里学会了享受特权、以种族论优劣,但这些不是他的初心。

他没有错,他没有刻意地伤害过哈桑,他也是等级社会里的受害者。

只是他出生就带着高贵,后天修炼到了符合身份的傲慢。而哈桑出生带着贫微,后天修炼了符合身份的凄卑。

相遇没有错,人们都是巴望着美好而在绝望的边缘试探,一次次靠近认为对的人,又确认过眼神后一次次转身离开。

此后余生,阿米尔和哈桑都没有再见。

后来,阿米尔因为阿富汗内战离开故国前往美国求生,也如愿成了一名作家。

几年后他在父亲去世前迎娶了妻子,但一直没有孩子。

他忽然自怨自艾,这或许就是背叛哈桑、在祖国危难时抛弃它的报应。

他忽然接到阿辛汉的电话,他说“回来吧,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内心翻江倒海,原来那个巷子里发生的一切不是他和哈桑之间的秘密。

尽管阿富汗战火连天,阿米尔还是决定探望阿辛汉,更希望再看一眼他愧对了半生的哈桑。

这一次见面,阿辛汉已是暮年,将不久于人世。他说出哈桑与阿米尔的身世,说起哈桑只因为是哈扎拉人就被塔利班射杀的往事以及他尚在人世的幼子。

这一切的一切,犹如晴天霹雳。阿米尔想起自己小时候专门说生僻字来捉弄哈桑的场景,想起他们追逐过的风筝以及目睹阿塞夫对哈桑的戏谑。

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弥补的机会。

这时的阿塞夫已经加入塔利班,他性侵幼童的癖好一直延续至今,哈桑的幼子索拉博就在他的手中。

索拉博成了阿米尔救赎自己的唯一机会,他找到阿塞夫谈判。

阿塞夫也认出了阿米尔,他提议单挑。

阿米尔不是他的对手,阿塞夫挥起的不锈钢拳套打断了他的门牙、他的肋骨、他的头骨,他无力还手,却忽然觉得这是他一生中最轻松的时刻,仿佛这些拳头早该由哈桑挥起然后落在自己的身上,只是现在由阿塞夫代劳了而已。

阿米尔奄奄一息,索拉博救了他。就像多年前哈桑从阿塞夫手中救下他一样,只是这次索拉博手中的弹弓不只是威慑,而是夺取阿塞夫左眼的利器。

一路坎坷无奇,阿米尔带着索拉博逃到巴基斯坦,他昏迷了很久才醒过来。

阿米尔答应索拉博要带他会美国,可移民出现的幺蛾子太多。索拉博害怕阿米尔食言后自己会被送回抚恤院,然后再任由别人把玩,于是割腕自杀了。

被救活的索拉博最终跟着阿米尔回到美国,对生活感到疲倦的索拉博不再说话,像透明人一样活着。

可阿米尔从来没有放弃,他想尽办法让索拉博回归正常生活。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索拉博放飞一只蓝色的风筝,在他多次鼓动下,索博拉终于接过他手中的线。

阿米尔打败所有的风筝后,索拉博朝他微微上扬嘴角,阿米尔的眼眶有些湿润,他为索博拉追逐那只坠落的风筝,略微发福的身体在黄昏了移动。

如果一颗心已经波澜不惊,不是因为它生性冷漠,那是因为它曾在风雨中修行,把罕见的疼痛化成迟远的钝痛,细细咀嚼后吞咽了下去。

波澜不惊下是永无止境的汹涌,如果记忆撕开一个口子,汹涌的悔恨顷刻会将余生淹没。

救赎是筑起千里堤坝的契机,救赎别人易,救赎自己难。

相关文章

  • 追风筝的人

    火红的晚霞下 小小的风筝飘荡在空中 承载的是爱与救赎 放飞风筝的那一刻起 胆小怯懦的自己也得到了救赎 追风筝的人追...

  • 生而为人,千万不要忘记善良

    火红的晚霞下 小小的风筝飘荡在空中 承载的是爱与救赎 放飞风筝的那一刻起 胆小怯懦的自己也得到了救赎 追风筝的人追...

  • 余生与救赎——《追风筝的人》

    胡塞尼《追风筝的人》里,我认为最感动的一句话不是“为你,千千万万遍”。 而是拉辛汗对阿米尔说的那句话:“回来,这里...

  • 好书推荐|《追风筝的人》——背叛与救赎

    好书推荐 |《追风筝的人》——背叛与救赎 ...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围绕风筝与阿富汗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关于阿...

  • 《追风筝的人》:一本让所有人认罪的书

    《追风筝的人》讲诉了一个富家少年阿米尔与家中仆人哈桑关于风筝的故事,也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在这个故事里,忠诚与生...

  • “救赎,救赎”——《追风筝的人》

    ——之前看了一篇《成为作家》的书评,程度怎么样因为个人能力有限,我无法评论,但相对于我的那篇来说,简直可以让我羞得...

  • 追风筝的人

    大家都知道有部国外小说较《追风筝的人》,讲得是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而我今...

  • 追风筝的人:成长与救赎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十二岁的阿富汗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之后,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情,令阿...

  • 背叛与救赎:《追风筝的人》

    风筝对于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一只风筝,或许承载了你儿时所有的回忆,所以风筝也就寄托了你的感觉与体验...

网友评论

  • 莺莺夏木:罪魁祸首是以前的三六九等,是把人分为高低贵贱的旧俗统治。阿米尔从心底里从小就觉得自己是高人一等的,而哈桑只是从小就在心里把阿米尔当做一个主人,一个朋友,为他,千千万万遍。可是上帝开了个玩笑,他们也都是可怜的。
    弋小九:@莺莺夏木 这样不会心虚,不会患得患失。
    莺莺夏木:@莺莺夏木 人还是本着善良才能活在阳光下
    弋小九:@莺莺夏木 就是这样,所有心软的人最好不要顿悟。

本文标题:余生与救赎——《追风筝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qd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