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希望你就是最后的人,但年轮和青春不忍相认。
身边很多人都被《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感动得一塌糊涂,但我好像真的没什么感觉,倒像是从前已经亲历过一样,清爽的风还是最后的人,一盏灯还是一座城,不一样的三种爱情,怎么都演绎不了最后还是要路过的悲伤结局。
如果,最后,只是路过了一座城?
我依旧感激它曾赐我温暖目光。
王老师问我,你为什么不喜欢兰州?
说不清楚,这里的冬天太冷;这里的空气不好,这里的饭不好吃,这里的人笑的好冷漠,这里的楼太高,这座城市太吵。
从来到这座城市那一刻开始,我都没有好好欣赏过它,它让我心很累,灰尘太大,黄河太汹涌,我不舍得迈出一只脚,也不曾认真看过它。
我无可否认,我不喜欢这里,曾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现在,它像是归宿。
昨天晚上和学姐聊天,她说,报志愿的时候,她以为兰州是河南的一座城,买了火车票才看到好几千公里的距离,想哭都哭不出来。坐着火车,一路上看着窗外,从平原到山川,从绿洲到戈壁,越往西,心越凉。想起出门的时候,硬要自己拉着箱子往火车站赶,倔强地让爸妈回家,千万不要站在身后目送她离开,这种离别的场景,不适合她这样骄傲的女孩子掉眼泪。
但终归还是在这里度过了三年,唱着歌,欢跳着,笑容总比忧伤张扬。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这座城的?
大概是吃了第一碗牛大的时候,大概是踩着湿漉漉的街道去上课的时候,大概是和靖靖一起找公交的时候;大概是书店老板叨叨唠唠替我找书的时候;大概,是宿舍阿姨见到我笑眯眯地说“我记得你那个名字是这个‘玥‘,对吧”的时候。
这座城对我不薄。
冷冰冰的夜晚,再晚也不怕无处可栖;黄河也没有那么嚣张,夕阳下带着鳞波的它也很温柔;夜市没那么吵闹,总能填饱肚子;这座城不够大,四四方方,居然也可以遇见想要留住的人。
如果,后来,只是路过了一所学校,像驿站一样的学校?
和安子打电话,远在河西的他,马上要军训的他,跟我抱怨说,始终觉得对自己不满意,高补的时光,痛并快乐着,目光不曾移到过那座河西的小城,颤颤巍巍的选择,或许是自己的才华配不上冉冉升起的梦想。
感动自己的努力并不一定与高高在上的梦想相配,身边很多人都是被调剂到这所学校,调剂到这个专业。每个人都在心心念念的盘算着,这所学校配不上我,我本该飞往更远的远方,如果当初,我再努力一点点……
大概是这样吧,你的身高,你的野心,你的优越感,就像是泡沫,在阳光下很耀眼,阴天的时候却没有光芒。
我都不知道怎么就选了心理学,只记得当时为了这个专业,哭了,也闹了,打死也不要读汉语言,家里人填的是社会上很流行的专业。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中午的太阳很毒,我在床上睡着,手机在震动都全然不知,孩子们叫醒我让我接电话,迷迷糊糊的听妈妈说,我被这所学校的心理学专业录取了,挂了电话感觉是在做梦,揉了揉眼睛又打电话给妈妈,原来这不是梦,我明显听到话筒里妈妈在叹息,她是不想我学这个专业的,但我心里却乐开了花,被心仪的专业录取,别人的眼光又算什么?
晚上坐在床上,和男神舅舅聊了很久,我给他说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不像拯救全民族那样伟大,只是要拯救那群误入歧途的青少年,用心理学的知识,让他们做回五好青年。
但是谁又想得到呢?文科出身没有数理逻辑的我要做实验,要收集数据,要和仪器打交道,要填很多张问卷,原来,本科阶段的它,完全偏理。
周遭的很多同学转了专业,驾驭不了它,为何不放弃?
我是不是也要放弃?
当初的雄心壮志被打击的一无是处,你为什么还要坚持?
那时候宁死不学的汉语言却成了我的另一份热爱。
心理学呢?好像抱怨过它太枯燥,但是,热情不减,慢慢有了多年未见的逻辑。现实好像一直不是很理想,我只能拼命伸着头,向前探着身体,琢磨着它,最起码,它是我当时的执念。
昨天晚上看了一个视频,毕业季的视频,校园,主干道,食堂,图书馆,课堂,朋友,陌生人,那时候一群人的欢笑在毕业之后马上成了一个孤独的烟头。
夜很深,我想起大乾跟我说,难道你从来没有想过主动走进别人的世界去看看吗?你会拥有很多的。
我心虚,不敢进去,一直在门外徘徊着。
看完那段视频,就有了一点儿冲动,四年,好短暂哦,最后我可能路过了你,以陌生人的身份;路过了这所学校,以毕业生的名义,所以,现在,我想很正式很认真的认识你,我们做朋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