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分析
在进行二年级“除法”教学时,笔者认为其所包含的“除法”的概念、用 2~9 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余数的除法以及解决问题四大部分内容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拓展和延伸。表内除法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但现行人教版教材将其分为《表内除法(一)》《表内除法(二)》和《有余数的除法》三个单元编排。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倡导大概念、大任务、大观念与大问题的设计,因此,笔者将原表内除法两个单元以及有余数的除法内容进行整合,重构整体性更强的“除法”教学单元,形成由概念建构到方法探索到实践应用的单元结构。
本单元学习除法相关知识,与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的《表内除法(二)》、第六单元的《有余数的除法》,共同构成大单元教学的学习内容。
2.单元目标
1.感悟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把握平均分的本质,建构平均分的概念。
2.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正好分完和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建立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4.结合分物活动,使得学生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表内除法的口算和笔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学会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3.单元大任务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文本及教师教学用书,以单元目标为导向,确定本单元的大任务为: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体到实践活动中为:我是班会小助理。
针对班级近期举行的班会活动,班级学生分成各个不同的小组。组内成员共同讨论确定本组要采购的零食和奖品,并做好零食和奖品分配工作。每个小组根据教师分配的装饰物品,设计教室布置设计图,再协助班主任老师将装饰品按规律排序。最后完成小组活动经费账本记录工作。
综合运用考核当天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人气设计作品。同时,从各个小组中挑选优秀账本作品进行学习展示。
4.具体任务与课时分配
本单元教学设计由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两大板块结合教学。在教学时,先进行概念建立,再理解含义,接着探索方法积累经验,再学习解决问题,最后实践应用。
第一课时 建立“平均分”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和认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
第二课时 建立“除法”概念,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第三课时 探究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具体思考过程与方法,获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体验。
第四课时 在练习中突出乘法与除法的联系,积累推理的思考经验。
第五课时 建立“余数”概念,明确有余数的除法含义。
第六课时 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第七课时 理解除法的竖式的书写方法,及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第八课时 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掌握求商的方法并进行相应计算。
第九课时 理解和表征数量间的关系,用表内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第十课时 能够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进一法”和“去尾法”。
第十一课时 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
第十二课时 单元整体知识综合运用考核,并对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整体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