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区块链成长励志想法
电影技术进阶的9个里程碑

电影技术进阶的9个里程碑

作者: 9a28ffe1c9f4 | 来源:发表于2019-03-22 14:11 被阅读12次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01太空漫游》电影剧照

整理/张佳婧

《2001太空漫游》电影剧照

《2001太空漫游》

1968年上映,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改编自亚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说,美国本土票房5700万美元。

作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式起点,《2001太空漫游》如梦如画的运镜、太空歌剧般气势磅礴的古典配乐、忠于史实而又先锋的人类文明演进史,堪称电影史上的视听“圣经”。为打造出库布里克想要的真实效果,本片开创了前投影视觉特效技术。通过在摄影机前方放置一面呈45度角的单面镜,与摄影机呈90度角的投影机放映的背景画面得以被反射给演员和背景幕,摄影机于是将演员和背景幕上的影像一并纳入镜中。片中人猿学习使用工具画面中的非洲背景和大量太空船场景都是以这种特效技术创造的杰作。本片问世后,这项技术开始被普遍应用,直到90年代才逐渐被绿屏系统取代。

《大白鲨》电影剧照

《大白鲨》

1975年上映,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改编自彼得·本奇利的同名小说,全球票房4.7亿美元。

作为影史上第一部票房破亿的影片,《大白鲨》的横空出世为斯皮尔伯格带来了口碑和收入的双丰收,它甚至间接导致美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绩下滑,其惊悚恐怖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而片中让观众闻风丧胆的鲨鱼其实是用仿生道具做成的机器鲨鱼,它们能够较为逼真地模仿鲨鱼的真实动作。水下拍摄过程由六台水下摄影机全程跟踪完成,各种残肢断臂则全部依靠电影特技和模型道具。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为恐怖电影的子类型,特别是惊悚风格建立了模板,也可以直接说开创了惊悚片的新时代。

《大白鲨》更为后来的导演提供了“复制”的养分,并由此掀起了大银幕上动物攻击人类的狂潮,《杀人鲸》《大灰熊》《死亡之喉》《食人鱼来袭》《大鳄鱼》《凶兽出笼》《食人猛虎鲨》《活活生吞》等作品纷纷出炉。

《星球大战》电影剧照

《星球大战》

1977年上映,导演兼编剧乔治·卢卡斯,全球票房9.2亿美元。

作为影史上最成功的系列电影的开端,在电脑特效尚未成熟的时期,《星球大战》依靠模型和摄影技术,打造出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更撼动了人们对电影特效乃至电影本身的观念。卢卡斯在剧本设定阶段就聘用动画师拉尔夫·麦考恩绘制了各种各样的概念设定图,可谓行业中的第一例。为了这部电影的特效制作,卢卡斯在加州的一个厂房里建立了“工业光魔”公司(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下简称ILM),一切从零开始。卢卡斯曾说:“从1975年ILM创立开始,可以说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电影发展史,起源和进展主要就是由‘工业光魔’推动的。”斯皮尔伯格则说:“乔治让我们梦想成真。”

《异形》工作照

《异形》

1979年上映,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编剧兼视觉设计丹·欧班农,全球票房1亿美元。

作为科幻恐怖片的代表作,外星人的形象是《异形》最大的亮点,这依赖于该片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技术遗产——物理特效。即使在如今CG泛滥的大片时代,也有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意识到物理特性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斯科特在瑞士超现实主义艺术家H.R.吉格的生殖性插画中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异形形象,并结合利用物理特效制作的异形皇后、爆体异形等模型以及穿有特制外套的替身演员进行拍摄,使得电影中的生物形象精致逼真,极具恐怖美学的独特风格。在录制小异形破膛而出的场景时,演员们对四散飞溅的血浆毫无心理准备,特别是扮演兰伯特的维罗尼卡·卡特赖,受到惊吓的她栽倒在地、歇斯底里,这一幕可谓恐怖片史上的著名场面。可以说,吉格在《异形》中创造的那只致命怪兽将一股新的生命力注入了恐怖怪兽类型,从而复兴了整个怪兽电影,更直接导致了《怪形》《铁血战士》等一大批戏仿作品的诞生。

《终结者2》电影剧照

《终结者2》

1991年上映,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特效团队斯坦·温斯顿工作室(Stan Winston Studio,下简称SWS)、ILM公司等,全球票房5亿美元。

作为影史上第一部制作成本超过1亿美元的电影,《终结者2》完美结合了传统模型与CG技术,也可谓电影特效由模型向CG转变的分水岭。本片的反派——液态金属机器人T-1000终结者就是这两种技术的产物。举例而言,在T-1000将手指变成细长的金属锥刺的一幕中,整个动画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关键帧”。SWS团队负责制作三个短、中、长的金属指尖模型,让演员依次戴上进行拍摄,而ILM团队负责在电脑中制作出三个状态之间的变化过程。此片之后,卡梅隆和温斯顿都深刻意识到数字特效的巨大潜力,随后共同创建了全球首家全数字制作工作室Digital Domain,而正如卡梅隆所料,数字技术也逐渐成为特效制作的主流。此外,该片也将今天许多特效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动作捕捉”技术首次投入使用。

《泰坦尼克号》工作照

《泰坦尼克号》

1997年上映,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全球票房21.87亿美元。

影史上最经典的灾难、爱情片,没有之一。杰克与罗丝在船头拥吻的镜头被誉为永恒的经典,这一幕以及整部《泰坦尼克号》的拍摄其实依靠的都是大量现实与虚拟的集合。以拥吻镜头为例,拍摄时使用了一个旋转的升降梯,上面架设船头的模型,男女主人公就在模型上进行表演,他们的身后则布满了绿幕布,以便制作后期特效。至于沉船的部分,大部分拍摄都是在一个巨大的泳池中完成的,沉船的画面是模型加上电脑特效(如海浪、乘客)模拟出来的。卡梅隆指导演员们对着绿屏幕进行表演,他们必须假想“泰坦尼克号”在下沉,特技小组再将冰川的画面合成。头等舱进水时,为了拍出海水灌进舱室的场面,片场场景的顶部装有三个用来储水的集装箱,只需将箱门打开,就能拍摄出所需要的大水漫灌的感觉。此外,整个探险队为了拍摄到满意的画面共12次潜入深海,因而开头“泰坦尼克号”在海底的残骸镜头有一部分是真实的。

《金刚》电影剧照

《金刚》

2005年上映,导演彼得·杰克逊,全球票房5.46亿美元。

作为影史上最成功的怪兽之王,金刚从1933到2017年出现在了各类影视作品中,而这其中又以2005年的版本最为博采众长。虽然此时数字技术已经日渐成熟,但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杰克逊仍然沿用了早期科幻冒险类电影常用的特技,即“微缩模型”和“场景搭建”。面部表情丰富的金刚、丛林中野蛮的暴龙、充满幻想力的骷髅岛乃至以假乱真的纽约城市街道,都是通过微缩的实体模型与后期数码动画特效结合的技术来实现的。此外,“动作捕捉”技术在《金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拍摄过程中,金刚的扮演者安迪·瑟金斯穿着大量仿生设备,以便捕捉其运动中模仿大猩猩各部分肌肉组织的变化情况,并将两者高度建立关系。此外,有52部摄像机同时捕捉瑟金斯的身体运动,20部摄像机捕捉瑟金斯的面部表情变化,并实时记录偏差值,关键帧动画与之同步进行,然后进行电脑合成,并通过数值输入进行动作调整。“动作捕捉”技术的成熟使得金刚的模型与演员瑟金斯的表演完美结合,成功塑造出金刚这一既原始野性又复杂感性的形象。

《阿凡达》

2009年上映,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全球票房27.88亿美元。

作为迄今为止全球票房的冠军,《阿凡达》的成功极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先进的特效制作。大量全新的电影技术不仅让观众感到“身临其境”,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阿凡达》的拍摄使用的是卡梅隆团队自2000年研制开发的3D摄像机,即“Pace Fusion 3D数字摄影机”。区别于传统技术,Fusion摄影机由两个体积很小的高清数字摄像头组成,它们可以自由地转动、聚焦、调整彼此间的距离,工作原理类似于人眼。这套设备不仅能够得到更具动感的立体视效,更使直接拍摄3D电影变成现实。2008年,中国引进了第一部3D电影《地心历险记》,在内地只有139块的3D屏幕拿下63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由此可见当时内地市场对3D电影的认可接受度。而《阿凡达》的上映更是全面推翻了行业内部对3D技术的质疑,加速了世界范围内3D电影与院线内3D屏幕的井喷。此外,可以“无中生有”的虚拟摄像机和升级版动作捕捉技术也为电影《阿凡达》添色不少。

《猩球崛起3》电影剧照

《猩球崛起3》

2017年上映,导演马特·里夫斯,特效团队维塔工作室,全球票房4亿美元。

作为“动作捕捉”技术被应用得最炉火纯青的电影,《猩球崛起3》中猿类细腻的表情让人叹为观止。其中饰演猩猩凯撒的“动作捕捉第一人”安迪·瑟金斯(也是2005年版“金刚”的扮演者)的精湛演技更是影片的一大亮点。除了利用传统的带有标记的捕捉点来捕捉演员的身体和动作表情,《猩球崛起3》在后期制作渲染技术上的创新可谓把“动作捕捉”技术推向了顶峰。在《阿凡达》的基础上,该影片开发了“脸部肌肉组织模拟技术”,同时将原有的皮肤和内部肌肉模拟软件做了改进,以便增强面部表现,再利用整个系统,用动画生成面部表演。除了面部表情的精细追求,电影里一共出现了几百只猩猩,每只猩猩拥有500万根毛发,并同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毛发做相应的处理。据维塔工作室视效总监安德斯·朗兰兹所言,《猩球崛起3》的特效制作过程中,一共有1440个特效镜头,占据了整部电影95%的镜头量。共计998名工作人员参与了幕后制作,电脑CPU的处理耗费了1.9亿个小时,折合约5400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影技术进阶的9个里程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nl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