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真是个昏君吗?

作者: 路福 | 来源:发表于2019-01-02 15:52 被阅读60次

01

小时候听母亲讲秦琼程咬金罗成的故事,知道杨广是个大昏君。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搞的天下大乱,最后身死隋灭。

后来也读了许多文学作品,都是说杨广极尽荒淫,大有此人不灭,苍天有泪的感觉。

昨天看了几个关于隋炀帝的历史短片,颠覆了以往的印象,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历史上的许多事件的发生,可能当时看不清楚。但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水落石出,总能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也许隋炀帝作为一国之君,他做的都不是市井小事,都事关国体,从不同的方面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我只谈几个节点。

02

如果说现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绕不开汉武帝,更绕不开隋炀帝。

汉武帝时是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而隋朝时则是杨广亲自带兵西巡,击败了吐谷浑,最终抵达了河西走廊的甘肃张掖。

要知道中国西部自古都是大漠边关、一片荒凉,自然环境历来非常恶劣。有些峡谷雪山海拔三千多米,气温终年零度以下。

在古代专制社会时期,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人。

这应该是历史上的真实节点吧!

我们现在上大西北有飞机铁路甚至可以自驾游,有舒适的座位和冬暖夏凉的空调,可那时有什么?

如果说隋炀帝好大喜功,但他总知道去往西北的道路艰辛吧。事实上,不仅一路爬冰卧雪不说,返回时在大斗谷还遭遇暴风雪袭击,随从死伤大半,自己也险些丧命。

来回用了多半年时间,怎有在宫廷自由自在的吃喝玩乐快活?

隋炀帝虽吃了很多苦,但这一行意义重大。

不仅打通了战乱多年几乎荒废的丝绸之路,而且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把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纳入隋朝的管辖范围,巩固了中国大西北的领土。

03

我们现在的“南水北调”工程,很多的重要河段就是依靠的大运河。说起疏浚大运河的功劳,历史上没人比得上隋炀帝杨广。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自然形成了很多东西走向的大河。这些大河在给沿岸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割裂了南北方向的交通。

在古代,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货量小,费用和消耗却很大。所以大宗货物都尽量采用水路运输。

我国最古老的文明有两支,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前者更早。

后来黄河流域历经战乱破坏,而长江流域得到发展。中国就逐渐形成了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

这种情况在古代大大影响了各流域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治上的统一。

因此,修凿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就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

为此,中华民族的祖先曾作过数千年的艰难探索,但因为一直分裂割据,缺乏整体规划。

在这种情况下,隋炀帝用了五年时间,完成了几千年古老的梦想。

迄今为止,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它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

自此,奠定了中国一千多年的的政治、经济的规模和格局,真称得上是“弊在当时 功在千秋”!

04

我们现在选拔公务员,都需要考试,是为“逢进必考”。说到考试,更绕不开从隋代开始的“科举制”。

所谓“科举”,就是分科取士。杨广在夺权继任的第二年,首先下令开设进士科考试,完善了从隋文帝开始的“科举”。

通过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选拔人才,使官吏的任命有了考试制度的保证。

科举制的确立,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和出身贵贱,都要以考试才能产生“士大夫”阶层的局面。

它成为从隋唐到明清为封建政府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对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现在的高考,每个高等院校在各个省市都有明确的录取人数,你能说没有隋代科举制的影子?

05

无论是在正史、野史中,还是民间文学和传说中,杨广向来被描写成极端荒淫残暴的典型的亡国之君。

但从客观上看,历史上的隋炀帝,应该是一位功大于过的有为之君。

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一统江山,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

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三征高丽。

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为贞观之治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杨广的结局是历史的必然。

他有宏伟的治国方略不错,但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家的承受力,没有体会老百姓的困苦,最后民怨四起,被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灭亡。

因为杨广是隋朝的末代皇帝,所以被唐代史官和后世演绎抹黑的程度就多了些,这也可以理解。

中国封建社会中各个更替,一般继任者都会抹黑前朝皇帝统治。把前任残暴、无能、昏庸等彰显的淋漓尽致,对功绩则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以衬托继任的英明圣贤,雄才大略。

即使现在,一个官员取代了前任,还不是依然这么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广真是个昏君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pe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