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写出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前两年。那时每到春节,尤其是除夕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家门口燃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记得小时候,盼望过年除了能吃到好吃的之外,那就是可以拿着自己的压岁钱去卖烟花爆竹的摊子上,挑着自己喜欢的烟花,和弟弟妹妹一起商量怎么买更划算,怎么买才能达到最优搭配。经常是吵得不亦乐乎,你喜欢烟花,我喜欢鞭炮,争争吵吵中找到喜欢的,便相约来到空地燃放。“钻天猴、冲天炮、烟花棒……”我们最喜欢的是“摔炮”,趁着别人不注意,在身旁使劲一摔,“嘭”的一声响后,吓了一跳,便心满意足地走开。就这样,你炸我一下,我吓你一跳,每个人都玩得开心,叫得欢乐。
“贴春联”也是除夕必做的事情。小时候,每年过春节都要到爷爷奶奶家。爸爸作为老家的文化人,除夕那天,总要早早起床,为老家的各家各户写春联,已然成为除夕中我们家最大的一件事。我们的任务就是在爸爸写好春联后,负责拿到一旁的草席上晾干墨汁,然后再分别送到各家各户。乡亲们拿到春联后,一准在中午十二点之前贴好,否则不吉利。我们家总是在爷爷奶奶的一再催促下,才贴好春联。那时,还没有现在的双面胶,是奶奶用面粉做的面糊贴的春联,我们在帮忙时,经常会弄一身,一手后,在各自的身上乱摸。这时候妈妈就会出面把我们一顿吓唬,我们便做鸟兽散状,躲到妈妈不再说话后再偷偷跑出来。
小时候,我们很少有机会进厨房。那时,奶奶、外婆、妈妈她们三个人就把厨房占满了,还没走进厨房,就被她们轰出来:“去去去,小孩子家家,到边上玩去。”丰盛的年夜饭会把我们不时引过来,趁她们不注意,偷偷拿一个,塞进嘴里。等到被发现时,她们就会嗔怪着把我们赶出来。我们便在她们的笑骂中,嘻嘻哈哈地从厨房跑出来。如今,外婆、奶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外婆炸的萝卜丸子,奶奶烧的土豆腐,已然成了我们最大的念想。
那时的年夜饭吃到最后时,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爷爷奶奶,外婆,爸爸妈妈会发压岁钱。我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一个个挨着磕头,领压岁钱。有时,爸爸开心了,就把钱换成一分一分的,让我们磕头。一个头一分钱,我们也是乐意。那时为了多买几个鞭炮,多磕几个头绝对没问题的。我们自己手上有了钱,作为家中的老大,也学着爸爸的样子从压岁钱中取出一部分,让弟弟妹妹给我磕头。记得有一次,小妹晚上玩得开心,逮住我们非要磕头,把我们手上的一分一分的小钱都“磕”走了,还不罢休。我们趁她不注意,偷偷撕下报纸给她。等到她拿出自己的压岁钱数时,发现了,气得号啕大哭,把我们吓得纷纷把自己剩下的压岁钱都给了她,才勉强停下哭声……爸爸妈妈却在一旁笑个不停。
如今,我们姊妹几个天各一方 。今年,因为疫情,没能回家过年,远方的弟弟妹妹,小时候的除夕,你们还记得吗?
【无戒学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