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糖尿病啊,你也有应激的事啊?
和华西的心理老师在一起的时候,对你疾病的问候也不同。她们不是关心你血糖的高低,不是关心你吃糖了没有,而是关心你的节律紊乱了没有?是不是一直处在应激的状态里。
一语中的,应激了很多年,也为很多事应激,生命中总是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面对,我不仅是有一个高焦虑的状态,主要是这个状态里没有一个很好的支持系统去疏解,自己应对的主要方式就是吃,确实也少了运动,多了甜食,乱了节律。
感谢一直不断地反思和努力,坚持不断地一件一件的去面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重新去看支持系统,也是有资源在那里没有好好的去运用。混乱的时候迷住了眼睛。
在孙学礼老师和刘书君老师的对话里让我收获到的是心理学是从哲学里分支出来的,它更注重的是人性的理解,最应该走的方向是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才是各种心理技术的发展。
在谈到农民工心理进城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在想这是一个比方,并不是贴标签。指的是人人都要学点心理学,懂点人性。如果不学习估计将来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了。我们不仅身体进了城去适应城市文明生活,更要心理进城去感受新的文化节奏。
在谈到困难女职工的心理教育这个部分,他主张不要假设困难女职工的心理问题就是压力,而是要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适应能力提升的问题。压力有时候来自于对工作的期待值,想要高工资,不想太累,又没有对应的技能。这些需要自己客观面对。对社会巨大变化的不适应,跟不上节奏,找不到合理的生存空间,对前途和未来的迷茫才是最大的问题。
信息时代信息获取的途径,信息的质量,信息的更新,信息的运用都不相同。
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人也很难看清整个形势和去建构自己的格局,也很难沉下心来去做一件专一的事情。固执和专注特别容易混淆。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赶紧提升智能手机的运用,学习计算机技术,与别人相比我们多么落后,需要努力的去跟上。我想这样的跟随,我们永远也跟不上。
我们要做的是了解人性。相信我们的潜力,去探索自己的潜能。让自己的生命安然。
你能满足大众的需要你自然成为信息的中心,你什么都没有自然被信息边缘化。
对于特产我有深刻的体会,旅行到某一处,我们都想尝尝当地的特色,找寻的是当地历史韵味。如果那个韵味可以保持,就会有永恒的生命力。
遗憾的是当地人会迎合大众的需求改变风格,结果是各处景区卖的东西都差不多,基本让人失去了兴致,徒添了烦恼,当地人也失去了一些生计。
我想说的是能去远方的尽情去飞,能静守家乡的就安然的去守,找到自己生命可以安然的地方。
只要你自己真的是个宝,全世界都可以找到你。
我就是个活宝。(呵呵,四川话里有带自嘲的味道)
我想起了对白血病患儿的捐助,有很多信息一上线,关注度都非常高。有很多人的需求是献爱心。
人的需求很多种,也许都会有匹配的吧,只是信息不对等,匹配不到位。
也有人专门做需求挖掘和需求匹配的事情,很多新型的职业不断涌现。我想在这样的变化里不管你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你都会不同程度的卷入。关键是那是你要的吗?
孙学礼老师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谈恋爱的人要找价值取向相同的人,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东西,也是关系维持最长久的东西。以前的人的价值观是统一的教育赋予的,现在越来越开放和自由,各种思潮层出不穷,统一的思想教育没有了。个体的价值体系混乱了,这才是最要命的。重塑自己的价值体系,建构生命的格局,找准人生方向才是大事。这应该是心理咨询师关注的重点。
了解人性,才是了解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
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自己的责任和自己要发展的能力。
再谈一个关于父亲的作用。恋父情结的另一种解读,就是人们渴望的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一种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力量。一种阴阳平衡的东西。当溺爱盛行的时候,小男孩不断出现,阳刚的缺失造就了大女人的出现,大女人的出现又加剧了小男人的内心矛盾,让大男人的内容开始变型,这样的阴阳平衡的破坏不仅是人性的扭曲,也是各种新型问题产生的原因。
各种变化增加了人们重塑价值观的困难,如何在社会变化中看清事实,重新建构自己,是一个一直往前走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我们要看清现在,在未来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