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什么?举个特别的例子,生活中有一种人叫做:失语者,即丧失语言能力的人。面对这样的群体,普通人想了解和认识他们,马上就面临很大的困难,失去了发声的功能,很多复杂的沟通,如果没有工具协助例如手语、纸笔等,双方之间就像有一堵无法逾越的墙立在中间。
所以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归纳起来应该是:沟通、学习以及信息的传递。
沟通是连接他人
学习是连接世界
信息的传递是连接价值
如果人不能满足以上三点,那么你就会活在一个封闭的世界,既不能表达,也无法得到反馈,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感觉到摇摇欲坠,没有安全感可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母语是每个人最容易学习和掌握的,大家身处在母语的环境里,可以时刻营造主动和被动的“浸入式”学习的氛围。一旦把你放在一个非母语的环境,大部分人就像哑巴和聋子一样,进入了另一个异次元的世界。我们如果想要完全的了解身处的世界,满足自己所有的好奇心,想走的更远,非母语学习是必然的选择。
学外语:晚一点不如早一点,背出来不如玩出来
本书的作者在育儿方面,一直强调游戏感,即不要刻意的灌输规则和道理。所以在语言学习这个环节,他依旧强调发挥人大脑的特点:
从生活中自然地学习语言叫语言的“习得”。孩子能习得的语言不只有母语,他们能够同时学会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
而且越早说外语,外语越地道,发音也会更标准。更何况人有“神经可塑性”,所以完全不必等孩子掌握一门语言,才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
那么如何在玩中学英语呢?英文绘本还是听英语儿歌,或者多看英文动画片?这些当然需要,但是最佳方法是多和孩子用英语聊天、玩游戏。
因为人和人面对面交流的时候,信息的传递量最大。互动对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
所以陪孩子玩中学外语,是每个家长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既陪伴了孩子,又提高了自己。
巧读古诗:让韵律和节奏刺激大脑发育
诗可以刺激孩子大脑的发育,就在于诗不仅是文字,它也蕴含节奏感和押韵,而且有音乐性。
孩子特别喜欢有节奏感的东西,节奏感能促进大脑的发展。押韵又能协助人的语言处理,而且它是一种高效的信息组块策略,方便记忆。
诗在古代本来就是歌,是用来唱的。那么可以打着节拍,和孩子一起唱出来,那么读诗就成了好玩的事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无形中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阅读的马太效应
识字早会不会破坏想象力,这肯定是一个谬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能用错误的方法,逼着孩子机械的学习认字。社会语言学研究发现,语言的学习和识字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模仿,而是围绕“意义“学习。
就是日常学会如何用这些字,什么场景用,如何多角度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字。围绕着“意义”学习,也叫对汉字的深度学习。
识字的早晚并不重要,而是要看方式是自然的还是机械的。方法越自然,孩子才会越读越爱读,才会飞速提升。
马太效应简单来说就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如果错过了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关键时刻,他以后就会越来越不爱读,甚至有可能产生阅读障碍和其它的学习问题,这就是儿童阅读的马太效应。
在培养孩子阅读的时候,要注意书籍的挑选,既要让孩子觉得不难,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孩子多识字,从而达到自主阅读的水平。
阅读障碍:学习路上的拦路虎
阅读障碍就像色盲无法解码颜色,它的问题是无法解码文字。它是一种学习困难现象,不是智力的问题,也有轻重程度之分。
大家可以对照以下问题判断:
孩子读书、写字速度慢吗?
孩子常常写错汉字吗?
孩子的英文拼写怎么样?孩子能听懂你说的话,但是看到书里写的东西就很难理解吗?
孩子的计划和组织能力差吗?
如果每条都符合,就要注意是否存在阅读障碍的问题。虽然智力上和普通孩子无区别,也愿意学习,但就是无法读书和写字。
阅读障碍是如何产生的呢?
研究发现这类孩子的大脑,听觉皮层的灰质体积比正常人小,大脑灰质越少,认知水平越低。
目前还没有药物和医学手段可以改善阅读障碍,家长们一定要提防一些夸大的宣传。唯一的方法就是教育——即通过学校和家庭一些针对性的帮助,去搭建孩子和文字之间的桥梁。
阅读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先天遗传,也可能是后天的影响,那就是没有鼓励孩子阅读。
这就要求父母把读书这件事,不仅局限在念和看,通过视觉、听觉与更多感官结合起来,才是提升学习兴趣,减少学习障碍的合理方法。
虽然阅读障碍影响孩子的认知过程,但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达芬奇、爱因斯坦和丘吉尔都有阅读障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有所成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