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想过,
未来的某个美丽日落,
清清的你会念起我,
让风华都记得我们经历的坎坷,
岁月长河,
东去的浪漫还是长歌,
让青春相伴引领你我,
我相信心中的阳光永不会褪色。
两年前的春晚上,全家老小一块聆听着这首来自胡歌和王凯《在此刻》,曲中的每一个字眼,链接着彼此的内心深处暖暖的对家人的依恋。
亲情是夏日炎炎后的一场雨,带走燥热,留下清凉的微风;
亲情是冬日阴霾后的一缕阳光,带走寒意,留下温暖的味道。
亲情的确是世上最伟大的情感,不管你此刻快乐还是沮丧、痛苦或是彷徨,它永远陪伴着我们人生的每一个足迹。
01
当人性中的善被触摸时,所有的黑暗都会打开一扇窗,而当更多现实的聚光灯打在我们行为的细枝末节上,总能发现那些并不愿被人提及的痕迹。
近日,“表面亲戚”一词成了网络上热议的话题,也打开了这个人们不愿触及的黑匣子。
或许是年关将近,亲戚之间的那些耳熟人详的对话又将再一次对我们的耳膜进行一番洗礼的缘故吧。
有网友吐槽到:
很多亲戚,表面和颜悦色,其实心里并不希望你过得好;
如果不是因为血缘关系,很多现实生活中并不会和你有任何交集;
很多亲戚,给你的负能量比陌生人还大;
甚至会把你看做最直接的竞争对手。
这又让我想到两年前彩虹合唱团的神曲《春节自救指南》
人生就像一块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就像你每一次回家,也完全不知道你的亲生父母和各种亲戚,又要给你出什么样的考题。
“”找对象了没?有喜欢的人了没?一个月工资有多少?“”
面对着一顿枪林弹雨后的一句“都是为你好”不正是这所谓的表面亲戚的丑恶嘴脸吗?
各家有本难念的经,有人也无奈的认为,表面亲戚实属正常。
有心也好,无心也罢,在生活节奏飞快的今天,亲戚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少,为了敷衍这所谓的人情世故,做表面文章却成为了维系亲情这一纽带无奈之举。
02
在生活中,我们做了太多的表面工作,只是表面应付,并没有踏踏实实把实质工作做好,表面的事情似乎做了,但实际上于事无益,从这个角度出发,并不只是限于“表面亲戚”,面对自己的孩子,我们或多或少也做了诸多的表面工作。
1、掩耳盗铃型父母
所谓掩耳盗铃型父母,掩耳是不研究孩子内心的诉求,盗铃只凭借着孩子表面的行为特征便采取行动,父母始终只在意自己所谓的爱的初衷,却看不见这种初衷的源头到底是孩子的需求还是自己的诉求。
所谓的“不许哭”陷阱便是掩耳盗铃型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父母为了让孩子停下哭泣,却并没有抓住孩子哭泣的原因,无法深度与其共情,反而通过压抑孩子的情绪的方法来达到让孩子安静下来的目的。
2、予取予求型父母
予取予求型父母,看不清孩子的行为哪些来自于真实的需要,而哪些行为只是无限膨胀的欲望所驱使,又甚至只是满足自己的欲望。
很多父母觉得给予更多,会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殊不知给予的同时,也折断了孩子飞翔的翅膀。
对于0-1岁的婴孩,我们固然应该做到予取予求,然而这种惯性却应该随着孩子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而逐步减少。
当孩子内心的欲望开始萌芽,过多的满足便会成为欲望之花的肥料,这无疑会给未来不得已继续喂养这张血盆大口埋下隐患。
3、言行不一型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为什么人人都在谈育儿育己,你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树立榜样。
你希望孩子能够尊重我们的决定,我们就应该首先尊重孩子内心的感受。
很多言行不一型父母就经常表现出说话的巨人姿态,却在行动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矮子,内心却用巨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4、专制独裁型父母
这类父母有种特点,就是总希望在孩子面前表现的自己有多正确,他们自己本身就如同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他们的大部分行为建立在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才是正确的基础之上,当孩子“执迷不悟”,“出言不逊”,“大逆不道”时,便会表现出暴君的本质。
“武力”会成为他们征服孩子的最后手段,“训斥”会变成孩子家常便饭。
他们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强行把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的思想强行灌输给孩子,无视孩子是否能够接受。
他们经常压抑孩子内心的情绪,限制孩子释放情绪的管道,结果却使孩子走上叛逆的道路。
03
父母所有的行为一言以蔽之,“我是为你好”,这种“好”,却只是父母们认为的“好”。
无论他们以什么形式对孩子进行关爱,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初衷是帮助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
面对孩子,家长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纵到底,要么惩罚不断。
无论娇纵还是惩罚,他们都可以在这些思想的外衣上贴上“我是为你好”的标签。
但正如表面亲戚一样,这种表面父母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的性格上带来的诸多的负面影响。
表面父母总将“我是为你好”的标签贴在自己的行为上,虽说这样的举动总让孩子产生极大程度的反感,但是说到底,父母的内心还是充满了对孩子期望,这种期望也是一种爱,只是这种爱在传递的过程中受阻了。
这就是所谓的家长们认为的爱。
把家长们认为的爱变为孩子所能理解的爱,真正的将爱的讯息在父母与子女之间流动,才能给孩子带去更多的益处。
比依靠我们的力量取胜更重要的是,要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
征服不如链接。
比我们的行为更重要的是,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
态度决定一切。
比对孩子无限的娇纵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培养对自我能力的信心。
授子予鱼不如授子予渔。
比对孩子进行无休止的惩罚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找到解决办法。
压抑情绪不如疏导情绪。
比单方面的要求孩子尊重我们的想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想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04
每一个孩子也是一个社会人,他们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进行形成处事的态度和原则的基础是,在这些与他们产生关系的人和事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每一个人的行为又是直接或间接以其目的为导向的,对于孩子也一样。
孩子们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更多的只是希望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归属感,他们想要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迫切的希望得到父母家人的认可。
“孩子们的察觉能力很强,但是解释能力却很差”
他们经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产生错误的行为,当这种行为被我们所讨厌时,他们又会更加急迫的追求归属感,却让我们更加讨厌。
而当我们同样陷入了错误纠正这种恶性循环的周期时,我们同样也会用表面的爱或是错误的爱来单方面的进行调节。往往这种爱并不被认可,却成为了他们继续“作恶”的理由。
既然问题出现在了孩子只是希望寻求归属感,我们或许就能找到让爱意流动起来的润滑剂。
我们要做的只是去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不断的琢磨和反思,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归属感。
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沦为表面父母。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太阳,只是艳阳之下是一片广袤的沙漠,我们总希望给这片沙漠上多刮几镇风,却不想只会遗留下一阵阵沙尘暴,孩子们更需要的只是一洼绿洲,静静的守在沙漠的深处,当他们走投无路时,却总能惊奇的发现这片清凉。
这,才是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