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把面条有叫“汤饼”的,也有叫“冷淘”或“不托”的。《猗觉寮杂记》记载:“唐人生日多俱汤饼,世所谓‘长寿面’者也。”《猗觉寮杂记》是南宋朱翌创作的文学书籍,收录于《四库全书》。又,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云:“余为座上客,举箸食汤饼”。这说明汤饼是唐朝时款待客人的佳点。
再说“冷淘”。冷淘是指一种过水凉面,风味独特。著名诗人杜甫对这种面十分赞赏,称其“经齿冷于雪”。朝鲜(族)冷面十分有名,会不会受大唐饮食文化之影响,还需考查。而今,兰溪就有一道很有名的冷食,名叫“水索粉”。尽管材质不同,制作过程可是相当的一致。
“不托”。汤饼的别名。《旧五代史·世袭传一·李茂贞》:“军有鬭而诉者,茂贞曰:‘喫令公一椀不托,与尔和解。’”李茂贞(856年~924年),原名宋文通,字正臣,深州博野(今河北蠡县)人。唐末至五代时期藩镇、军阀,官至凤翔、陇右节度使,封岐王。又,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汤饼,唐人谓之不托,今俗谓之餺飥矣。”宋程大昌《演繁露·不托》:“汤饼一名餺飥,亦名不托……不托,言不以掌托也。”
我们知道,汤饼是招待客人的美食。但谁可以告诉我是哪一个好事者,在啃完兽肉禽肉之后,把剩汤用在“汤饼”上头?皇家御食档案中,恐怕不会记载,因为肉汤对皇家来说是一种“下脚料”;穷苦人家呢,偶尔为之也食之,感觉挺好,就是没人太在意,更不会像我一样闲着没事,大清早就翻着书,在《简书》平台上写点面条的历史掌故。毕竟猪、羊、牛三牲肉体珍贵,要在各种隆重的祭祀场所,且要由大汉扛着抬着,才能出场。
既然如此,那我们还是拿李白的《将进酒》作为今早的牙祭吧。“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据说,李白也曾富裕过,即得过千金的时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果是,以“烹羊宰牛”方式招待客人,那是必须的。
陈水河整理于2019.7.17早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