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士燮xie4论】 直译及诗评

【士燮xie4论】 直译及诗评

作者: 卧雅斋 | 来源:发表于2023-04-10 15:27 被阅读0次

料敌势强弱,而知师之胜负,此将帅之能也。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师而陈。诸将请从之,范文子独不欲战,晋卒败楚,楚子伤目,子反殒命。范文子疑若懦而无谋者矣。然不及一年,三却诛,厉公弑,胥童死,栾书、中行偃几不免于祸,晋国大乱。鄢陵之功,实使之然也。

判断敌方势力强弱,就知道军队的胜负,这是将帅的能力。不贪求一时的功劳,用仁德爱护君主,保全国君的宗族后代,这就是能够顾全大局且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良臣。鄢陵之战,楚军早晨逼近晋军布阵。各位将士请求出征迎战,唯独范文子不答应与楚军作战。晋国的士兵打败了楚国。楚共王被晋军射中眼睛,楚国司马子反丧命。范文子在这场战争中看来好像胆小懦弱,没有谋略一样。但是不到一年,三却被杀,晋厉公被杀,胥童被杀,栾书、中行偃几乎也不能免于祸乱,整个晋国大乱。鄢陵之战的功劳,实在是造成晋国大乱的原因。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之功,圣人所甚惧也。夜光之珠,明月之璧,无因而至前,匹夫犹或按剑,而况非常之功乎!故圣人必自反曰:此天之所以厚于我乎,抑天之祸余也?故虽有大功,而不忘戒惧。中常之主,锐于立事,忽于天戒,日寻干戈而残民以逞,天欲全之,则必折其萌芽,挫其锋芒,使其知所悔。天欲亡之,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雠,而侮其民人,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呜呼,小民之家,一朝而获千金,非有大福,必有大咎。何则?彼之所获者,终日勤劳,不过数金耳。所得者微,故所用者狭。无故而得千金,岂不骄其志而丧其所守哉。由是言之,有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汉高皇帝之得天下,亲冒矢石与秦、楚争,转战五年,未尝得志。既定天下,复有平城之围。故终其身不事远略,民亦不劳。继之文、景不言兵。唐太宗举晋阳之师,破窦建德,虏王世充,所过者下,易于破竹。然天下始定,外攘四夷,伐高昌,破突厥,终其身师旅不解,几至于乱者,以其亲见取天下之易也。 

有了异于寻常的人,这样之后就有异于寻常的功勋。而面对异于寻常的功勋,圣人会感到很惊异和恐惧的。夜光珠、明月璧,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的财利,平常人也知道按剑警惕,更何况那些异于寻常的功勋呢!所以圣人面对非常之功必定反省自问:这是老天爷特别优待我还是祸害我呀?所以即使有大功劳,也不忘戒备警惕。具有中等资质、不慧不痴的君主,急于创造功业,疏忽了上天的告诫,天天攻伐战争、残害人民以显示他们的威风志气,上天若要保全他,那就必定会在他的思想行为刚一冒头之时就折断它,打掉它的锋芒锐气,使他知道悔过。上天若要灭亡他,就用美色、利益诱惑他让他志得意满,使他因为功劳而对下级骄横无礼,忽视仇敌的存在,而欺侮压迫他的百姓,到了亡国杀身的地步还不悔悟的,上天是要灭掉他。唉,普通人家,一朝之间突然获得大量钱财,不是有大福,必定有大祸临头,为什么呢!那个获得的人,整天勤恳劳作,不过微薄的收入罢了。收入微薄,所以需要花费应用的范围狭小。无缘无故得到了大量钱财,岂不是让他骄傲而丢失了他原来惯守的生活原则。因此,夺得天下当上皇帝的人,如果天下得来艰难,那么丧失也不容易,如果得来容易,那么丧失也会很容易。汉高皇帝刘邦得到天下,亲自冒着箭石和秦、楚作战,转战五年,都未能称王天下。等到平定天下之后,又发生了平城之围,所以一生都不扩大对外的侵略战争,老百姓也没有征战之苦。后来的汉文帝、汉景帝也不提倡攻伐战争。唐太宗举兵晋阳大破窦建德军,虏获王世充,所过之处,势如破竹。但是天下刚刚安定,就对外斥逐周围的少数民族,出兵高昌,攻打突厥,终身都没有放弃过军事战争,国家多次处于战乱之中,是因为他亲眼目睹取得天下很容易。 

故兵之胜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盖有战胜而亡,有败而兴者矣。会稽之栖,而勾践以霸。黄池之会,而夫差以亡。有以使之也夫。昔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卜偃知其必亡,曰:“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晋果灭虢。此范文子所以不得不谏。谏而不纳,而又有功,敢逃其死哉!使其不死,则厉公逞志,必先图于范氏,赵盾之事可见矣。赵盾虽免于死,而不免于恶名,则范文子之智,过于赵宣子也远矣。  

所以说战争的胜负,不足以成为国家的强弱的依据,却足以成为国家安定是否的先兆。因为有的国家因为打仗胜利而灭亡,也有的国家因为打仗失败而兴盛。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栖于会稽,成为横行江淮的霸主。黄池会盟,吴国之后连吃败仗亡国都是有原因使他们变成这样的。以前虢公在桑田击败少数民族戎,晋国的偃预测其必亡,说:“这是老天爷有意夺他的镜子(使他看不到自己的危险之处)而加剧他的隐患。”晋国果然灭掉虢。这也是范文子不得不劝告厉公的原因。劝告了却不被接纳,厉公又打了胜仗,范文子能逃得了必死的下场吗?假使他不死,那么厉公得志,必定先下手谋杀范文子,从赵盾一事中就可以知道了。赵盾最终虽然免于一死,但是免不了弑君的恶名。范文子的智慧,远远超过赵盾。 

诗评:

无故得金非大福,匹夫恐惧偶来珠。

智高士燮犹疑弱,一战鄢陵胜则输。

相关文章

  • 【礼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礼论】 昔者商、周之际,何其为礼之易也。其在宗庙朝廷之中,笾豆、簠簋、牛羊、酒醴之荐,交于堂上,而天子、诸侯、大...

  • 【春秋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春秋论】 事有以拂乎吾心,则吾言忿然而不平,有以顺适乎吾意,则吾言优柔而不怒。天下之人,其喜哀乐之情,可以一言而...

  • 【中庸论下】直译及诗评

    原文: 夫君子虽能乐之,而不知中庸,则其道必穷。《记》曰:“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非其信道之不...

  • 【中庸论中】直译及诗评

    君子之欲诚也,莫若以明。夫圣人之道,自本而观之,则皆出于人情。不循其本,而逆观之於其末,则以为圣人有所勉强力行,而...

  • 《易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注:本人才疏学浅,惟独喜东坡文章诗词,只因不甚理解文章之精妙,又难查白话译文之解惑,便不自量力,弊言累句,断章取义...

  • 【中庸论上】 原文直译及诗评

    原文: 甚矣,道之难明也。论其著者,鄙滞而不通;论其微者,汗漫不可考。其弊始于昔之儒者,求为圣人之道而无所得,于是...

  • 《形势不如德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原文: 形势不如德论 论曰:《传》有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言形势之不如德也。而吴起亦云:“在...

  • 《诗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原文: 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

  • 《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原文: 【礼义信足以成德论】 论曰: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愈大则身愈逸而责愈重,愈小则身愈劳而责愈轻。綦大...

  • 【论郑伯克段于鄢(隐元年)】 直译及诗评

    原文: 《春秋》之所深讥、圣人之所哀伤而不忍言者三;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kuai三声聩kui四声于戚,齐国夏、卫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士燮xie4论】 直译及诗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iwb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