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孟僖子病重奄奄一息,临终前对守在病榻床前的儿子孟懿子告诫了一段话,也是临终的教诲和期望。

鲁大夫孟僖子这段话大意说:
我在朝中做官一辈子,但是不会礼乐,因此没少受其他大臣的奚落。你们以后要找个老师学礼乐啊。
鲁大夫孟僖子喘了喘气继续说:
孔丘是圣人商汤的后代,孔氏家族本在宋国,因遭遇祸难迁来鲁国。
孔子的十世祖本来是该继位做宋国国君的,但让位给了弟弟。
孔子先祖七世祖,曾一连辅佐三位宋国君主,是极为罕见而尊贵的三命上卿。
孔丘的祖上是圣人啊,圣人的后代,不一定当国君,但必定有事业显达之人。
孔丘年少好礼,勤学向上,大概率就是那个将来要显达的人。
以前我几次想拜孔丘为师,但都被他以我是大夫的官职而拒绝。我死后,你一定要向他拜师求学。

孟僖子死后,懿子遵从父嘱,求见孔丘要求拜师。
孔子见孟懿子执意拜师,首先是劝导他去官办学堂读书,但孟懿子诚心要拜孔丘为师,极力劝孔丘开坛讲学,并要到朝廷请奏鲁昭公允许孔丘兴办私学。
孔丘只得答应收孟懿子为徒,并与孟懿子讲明了招生条件和办学思想。

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孔丘15岁立志于学,到30岁时已经打下坚固基础,这时的孔丘正值壮年已经35岁,在鲁国朝野那是有名望的学问家。
这一天上朝时间,已经世袭鲁大夫的孟懿子朝廷议事时,奏明鲁昭公。
孔子是大学问家,精通礼乐,应该让他举办私学,发扬光大培养学生,这样对于鲁国的教化大有益处。
当时的鲁国都是官办学堂,一听私人办学这个新生事物,有的大臣就直接反对。
但是鲁昭公也是久闻孔丘的学问,就耐心的问到:
孔丘开坛讲学举办私学,是否朝廷拨款?
孟懿子答复:孔丘举办私学,资金自筹,不取朝廷一分一毫。
鲁昭公问:孔丘收学生,有什么条件?
孟懿子答:年龄15岁以上的男子,无论出身,无论家境,只要想学,都可以,孔丘原话是说“有教无类”。
鲁昭公问:那孔丘举办私学收取多少学费?
孟懿子答:就是平常走亲访友带的一束干肉就可以。
鲁昭公问:孔丘教什么课程?
孟懿子答:孔子“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鲁昭公耐心了解清楚,连说好事啊,孔丘可以举办私学。

孔丘的私人学堂正式诞生了,孔丘的私学培养了弟子三千,名垂历史。
孔丘开创了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先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孔丘被尊称为孔子,尤其是孔子教育思想里的“有教无类”更是闪耀着历史的光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