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爱情”。很多家长反对学生读《红楼梦》,理由是里面宣扬自由恋爱,讲的都是儿女私情,容易误导学生早恋。这也是很多人对《红楼梦》的误解,或者也是不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其实,真正读了《红楼梦》,都会发现里面凡是自由恋爱的有情人,都没有成为眷属;相反,没有感情的却都有好下场。比如自由恋爱的有情人,像贾宝玉与林黛玉、秦钟与智能儿、柳湘莲与尤三姐、司棋与潘又安、龄官与贾蔷、小红与贾芸等,都没有修成正果,结局都非常悲惨。
而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来爱情历来都有理想模式,这也是文学作品常表现的主题。我国古代最早的模式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尊重当事人意愿,父母包办一切。后来,就出现了“才子佳人”的模式,这种模式最受青年男女欢迎,因为强调自由恋爱。因此,也就出现了宣扬“自由恋爱”的才子佳人小说和戏曲,最著名的如《牡丹亭》和《西厢记》。而这类小说写多了,也就成了固定俗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曾借石头和贾母的口,多次批评过这类小说。因此,《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也就在于超越了之前“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
可能有人会说,《红楼梦》不是“大旨谈情”吗?没错,但这“情”并非只是儿女私情。而是对人生的“大慈悲”和“大悲悯”的觉悟之情。而这种“觉悟之情”,是经历了人生大悲喜之后的“返璞归真”,也是觉悟到人生如梦之后的“蓦然回首”。
《红楼梦》不是曹雪芹的人生自传,却很有可能是他的“精神自传 ”。曹雪芹生于富贵之家,却经历了家道中落,眼看着自己的家族由盛而衰,自己却无能为力。特别是由于政治斗争的牵涉,曹雪芹晚年一事无成,穷困潦倒。人生的“断崖式”落差,必然带来心里的价值失衡和“承受压力”。曹雪芹要重新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为自己的“潦倒”人生寻找一个价值归宿。
因此,曹雪芹写《红楼梦》中各色人物的不同归宿,同时也在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归宿。这归宿只能借用传统的佛道解脱思想来完成,书中的一僧一道就是代表,《好了歌》就是这种思想的概括。
后来也常听人说,如果你悟到了《好了歌》,就能像甄士隐一样解脱烦恼。其实,这种“好”和“了”的思想也太过简单,还不究竟。如果“了”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好”。为了追求“好”,而去故意或者勉强做到“了”,这样做一定注定好不了。因为,这样做最多只是到了“戒”的层面,而“戒”是最苦的,不但不会解脱烦恼,反而会增加烦恼。因此,要靠读《红楼梦》和《好了歌》悟道,都是强人所难,或者是痴人说梦。
再想想,如果曹雪芹真能“了”,也就不会“十年辛苦不寻常”来写《红楼梦》了,也就不会“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了。所以说,曹雪芹想用《红楼梦》解脱,反而对人生更“痴”了。
因此,理解了曹雪芹的这份“痴心”,再读《红楼梦》,或许会有更多的体会。《红楼梦》中没有宣扬“自由恋爱”,而是在以“情”讲法,想让人从“有情人难成眷属”中觉悟人生。所以说,有情不要成眷属,特别是在读《红楼梦》的时候,更应该有这个念头。后续如何,且听废话红楼第六回《一见宝玉误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