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摘抄与思考9、10章

作者: Recycler | 来源:发表于2018-04-03 20:33 被阅读29次

    《道德经》摘抄与思考9、10章

    文:Recycler

    30/230.4355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这时当读为 wěi)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大意】

    本章阐述这样一个哲理:一切事物在达到顶点时,都要走向反面;因此人们做事情时,要适可而止,追求过分的辉煌是徒劳的。功成身退,才符合自然规律。

    【译文】

    水碗已盛满,不如停止下来。捶打(金属)使它尖利,难保长久(必遭挫败)。金玉满堂,没有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傲,自己招灾。功成业就,退位收敛,是合于自然规律的。

    【我思】

    天之道,即是自然法则。为什么说适可而止符合自然法则?是从自然界中动植物得到的规律还是从人的经验换的规律?通过之前列举的句子,这里自然法则,应该是从人的命运和行为总结出来的经验。更准确的说,是使人能保存自己,长久发展的经验之谈。

    适可而止,功成身退。界限为何?一个瓶子水满了看的出来,刀锋磨尖了,有经验的人也是能看的出来的。金玉和富贵的界限在哪?像这种虚拟的或是有数量的东西,界限在哪?

    为什么要功成身退适可而止呢?一是自己的因素,容易产生骄奢,骄奢惯了,就难以回归平静。二是外因,容易惹起别人嫉妒,嫉妒的后果就是阴招。骄奢和嫉妒,是自己不能长久存在主要因素。适可而止,需要足够的智慧,能分得清界限在什么位置。这个界限是自己承受的界限,是周围人公认的界限。还需要足够的忍耐力,戒骄戒躁,忍住诱惑。还需要习惯于粗茶淡饭,有意识的回避诱惑,甘于平淡。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做到适可而止功成身退。做到这几点,难,能做到这些都可以说是圣人。历史人物做不到的还是占多数。如果一个人要想生存的更久一些,要么如圣人一样智慧,要么从开始就不要开始,一直处于低姿态。由奢入俭太难得。

    我们常说,“差不多就行。”就有点适可而止的意思,也有点中庸的意味。中庸是一种节省自身精力,发挥最佳性价比,使自己走的更长远的道理。水瓶满了,就不要浪费水继续再倒。刀差不多磨锋利了,就不需要在打磨了,打磨只会让刀子更容易损坏。金银财宝,要在自己的守护能力之内,获得过多的财宝,即浪费精力,又担心失去。没有足够的德行为基础来使用权利,只会让人不满。因此说,到了差不多,就该结束了,不要奢望太多的东西。过犹不及,过了并不是好事。适合自己的能力适合事物的能力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话有说回来,这些名言都是让人保持自身的,是让人长久发展的。有人要问,我要这么长久做什么?吃七八十年的馒头,和吃五六十年的面包,那个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前者安逸,不费心,消极工作就可以有口饭吃。后者,费心费力,惶惶不安,就是为了想过好日子,处处提防。也许吃凤肝龙胆只能活二三十年,风险更大。哪一种才是我们的生命目的?我们生命的目的就是为了被动消极的生活,浑浑噩噩的长命百岁吗?我们为什么不燃烧我们的生命,使得生命更有意义。也许自己的主动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名誉或财富。这样的生命没意义吗?老子信奉长生,不做好事,不做坏事,心境波澜不惊。所以对子孙后代的没有太多的眷恋。就算是能活一万岁,从开始到终结,人都是一样的行为和思想。这样不是很可悲吗?人的所有可能性都被淹没了。人有两大可悲的事,一是从开始就知道结果,因为没有变化。二是后悔之前变化。这就对应两种人生。你选择哪种人生,就会承受哪种痛苦。我选择主动变化的生活,因为我不太喜欢固定不变的事。这世上也没固定不变的事。假如有,想想五六十年后,那时的自己如现在一样,真的感觉白活一世。虽然主动的变化,变好变坏未可知。正因为未可知,在低落的时候会有变好的想法。老子的顺其自然的想法,并不差,自然界就是这样的。人类同那些马群狮子群一样,被自然界优胜劣汰。从时间大局势来开,有没有主动,地球都会爆炸。但是对于某个人短短一生,主动就会得到更多的变化的机会。主动和消极的选择,对每个人的一生是不同的。当消极的人看到别人获得了荣誉,不要羡慕。这是别人主动改变的结果,也有可能主动选择换来的是乞讨。这是个人自己选择的命。但是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总会有所改变的。尤其是在儒释道思想混杂的今天。消极的人看着别人的富裕,就需要忍受更多的诱惑。能做到少欲望也是难能可贵的。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一般人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没有不趋之若鹜的。

    身退即是敛藏,不发露。老子要人在完成功业之后,不把持,不据有,不露锋芒,不咄咄逼人。可见老子所说的身退,并不是要人做隐士,只是要人不膨胀自我。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道至少有三个意思:万事万物的本体,万事万物的规律,以及人世间的法则。这是道的内涵,而道的外延就更多了,养生之道,治国之道,齐家之道,修身之道,可以用于任何方面。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我们自己的人生不仅试图维持自己的名誉和权利,还想将其向外扩展,或以详细、锐利和严谨的体系来武装自己。

    我们之所以无法躲避这种生活,是因为藏在比日常生活更深处的本质主义世界观时刻在作祟。只要不改变看待世界的眼光,即从根本上不改变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所有的变革和反省只不过停留在改良上。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大意】

    本章讲的是修身、治国应采用的标准。如精神与肉体是否分离?爱民治国是否能不用心计等。本章同时提出,最深的德的标准是推动了事物发展而不自我标榜。

    【译文】

    精神和身体合一,能不分离吗?

    结聚精气,致力柔和,能象无欲的婴儿吗?

    洗清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冶国,能自然无为吗?

    感观在进行生命运动,能守静吗?

    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

    生万物,养万物,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发展而不自恃其功绩,使万物生长了而不去主宰它们,这就叫最深远的“德”。

    【我思】

    这里是六个问句,应该是自问,或是疑问他人,能不能做到这几点,有没有做好这几点。第一点做到身灵一体,永不分离。第二点,能做到保持婴儿般的纯真吗?多说几句,有的书解释因为婴儿无欲所以纯真。我不明白婴儿无欲吗?欲望又是什么?是先天的的自然反应,还是后天的有意识的争抢?这里的婴儿有先天的自然进食反应,并不是有意识的争抢。这里欲望只是相对有意识而讲的。因此说,婴儿无意识的抢奶喝不是欲望。不过话又说回来,人的一生,也只是婴儿的时候欲望最少。这里说婴儿纯真,不为过。第三点,刨除杂念。第四点,无为治国。第五点,感观活动能守静。第六点,不用心机通达四方,而又低调。这六点是说给谁听的?我想是,说给哪些崇尚道教,崇尚无为而治的人。只有严格按照这六点的标准要求自己,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就是老子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时刻按照这六点反问自己,反省自己。

    最后一句提出了德。有个出处,调节自然称为德,顺其自然称为道。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就可以调节自然,就可以生养万物,就是德的范畴。

    南荣趎问老子的话“不求知,就会愚蠢,求知后,伤脑经。不学仁就会害人,学仁就会违背大道。不行义会伤人,行义会违背本性。”这三个问话是每个人都在反问自己的话,坚持A就要承受B的问题,接受B就要承受A的问题,AB是相对的两件事,作为一个人都想得到,但是只能得到一件。因为我们既享受又痛苦。依我看来,选择那个优点并不重要,关键是那些痛苦是自己能承受的,然后坚持自己的选择。对于同样一件事,一会选A一会选B痛苦的只是自己。如果有足够的智慧,我们可以分时间分层次选择,找到一个利益最大的选择。南荣趎的问话,是我们的生活工作所常遇到的矛盾。也是儒道选择的矛盾。坚持一种思想,坚持走一条路,就少去了选择的苦难。要么形成一套自己的准则,工作选儒教,生活选道教。成功选儒教,失败选道教。这只是个例子,怎么分配是自己通过生活总结出来的经验。不过也会出现交错而无法选择的情况。生命并不是一帆风顺,哪怕是自己精于打算。总会要承受一些苦难的。承受的多还是承受的少,就看自己的选择。

    老子回答很多次,其中回答道“当你耳目受声色引诱时,不可取控制它。应该不用心智来平息耳目的纷扰。当你的心智被物欲所系时,千万不要控制它,一定要尽力断绝心神的活动。耳目心智被外物所扰,即使有道的人也不能自持,何况那仿效大道而行的人?”面对诱惑怎么办?老子给出解答,不用去控制它。它是指什么?自己的耳目?还是诱惑?我理解为,面对诱惑,也不必改变自己的耳目,也不必改变诱惑,顺其自然就好。有点今朝有酒有找醉的感觉。有个小故事,老和尚背女人过河,小和尚问老和尚为什么背女施主。答道我已经放下了,你还没放下。虽然是诱惑,你太把它当回事,它就占据着心的位置。你不把它当回事,也就是一个过客。老子这里的解答,是想告诉南荣趎,越在乎越是烦恼。当下只想怎么做最自然,不必考虑后果,因为任何选择都有后果。既然都有后果,也不必分大小后果,顺着本心做事就可以。

    老子还解答道“要知道保全本性的常道,先得问自己有否离本性?能使本性自得吗?能不必卜筮就知道吉凶吗?能安守本分吗?能不组会求外物吗?能不仿效辨认而求于自己吗?能无拘无束吗?能随物性吗?能像赤子之心吗?”这些反问句,与本章的反问是一个意思。可以结合起来,细细参详。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老子所讲的这些修身工夫,和瑜伽术不同。瑜伽的目的在超脱自我和外在的环境。老子重在修身,修身之后乃推其余绪而爱民治国。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表面上老子和孔子恰恰相反,其实说的问题是一样的,希望达到的目的也是一样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强调的层面不同, 一个从正面说,一个从反面说。孔子从正面去看,社会混乱,礼崩乐坏,就是不讲仁义礼智信的结果;老子从反面去看,社会混乱,礼崩乐坏,不是讲讲仁义礼智信就可以解决的,反而是仁义礼智信讲得太多了,人的清静的本心就丧失了,所以要回归到人的本心、本性上去。看来老子说得更彻底啊!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现在要大讲和谐社会?就是因为不和谐了。为什么要讲礼仪?就是因为缺少礼仪了。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儒家强调的“学”是模仿,即模仿被传统所验证的知识体系,并反复实践,以继续积累这种知识。他们相信并希望可以通过积累使知识体系的高度和广度,达到宇宙的领域。

    但老子认为,这个世界的性质,不是由语言或知识体系可以限定。因此,老子主张与其积累知识,不如抛弃充满偏见和固执的知识体系,虚心接受宇宙和事物本来的自然的面目。

    据老子看来世界并非如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封闭在自己的本质之中。只有在与对立面的关系之中展现出来的才是世界。因为,不能以执行区分和规定功能的“知”来认识世界,因为这样会不符合或世界的真相。认识世界的最高境界就是采取无知的态度。但这并不是说要没有知识,或减少所知的事情,或保持好恶知识的纯碎的状态。

    ~~~~~~~~太长不看~~~~~~~~~

    简版:是生存还是自然,这是一个问题。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摘抄与思考9、10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nc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