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 之学

作者: A超然燕处 | 来源:发表于2019-03-30 23:02 被阅读21次

今天听书,第一次听到名学,也叫正名之学。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名者,辨正名分也。为什么需要辩正名分?因为当时很多人不按名分办事,天子观赏的舞蹈,大夫却私自在自家的庭院里表演,天子祭祀时演唱的诗,大夫们祭祀时私自演唱,这类事层出不穷。孔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故此,他将“正名”视为“为政”的首要工作。

与西方的逻辑一样,中国的名学也是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而且更加适用于处理复杂的系统,名学将名位与职责彼此匹配,可以直接用于社会治理上。这就使得名学成为了儒家名教之学和法家名法之学的基础。在中国,很多学者把正名中的“名”等同于西方逻辑学中的“概念”,但是“概念”的内涵却远远比不上“名”的内涵。概念是脱离实际的理论,而在名学中,名是用来联系实际的,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孔子之后,“正名”之学主要流入了儒家和法家,儒家“名教”与法家“名法”并称,反映出名学对于政治法律的核心意义。名教的德治与名法的法治是一对阴阳辩证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很难将名教与名法截然分开,因为只有明确统一法规制度,使是非清楚,赏罚分明,才能有力地保证礼、义、廉、耻的施行。

在名教的具体内容上,强调礼、义、廉、耻。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为君者的地位就稳定;有义,人们就不会妄自求进,也就不会巧谋欺诈;有廉,人们就不会掩饰过错,行为便自然端正;有耻,人们就不会趋从于坏人,邪乱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可以说,名教对于中国古代的统治阶层维持社会的秩序,使人们自觉地接受道德的约束起了很大的作用。

“名法”包含“名”与“法”两个部分,其中“名”包含三种类别:第一种是事物的名称,如事物的方、圆、黑、白等;第二种是诋毁、赞誉的名称,如善、恶、贵、贱等;第三种是形容事物的名称,如贤能、愚蠢、爱慕、憎恶等。“法”包含了四种表现:第一种是永恒不变之法,比如说上下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是教化之法,如道德品行修养的好与坏,风俗的异与同等;第三种是治理民众之法,如奖赏有功、惩罚犯罪等,第四种是平准之法,如制定法规、统一度量衡等。

看起来,名学大有名堂,值得好好研究。

相关文章

  • “正名” 之学

    今天听书,第一次听到名学,也叫正名之学。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名者,辨正名分也。为什么需要...

  • 墨家十讲之杂谈Ⅰ

    墨者社会之学也,何故于此?墨者以秩序为重,何为秩序?不为儒者“阶级之说”,此所谓“正名”。然二者虽以阶级以及“...

  • 浅谈《论语》之“正名”(二)

    前文《《论语》之“正名”》(一)我介绍“正名”在《论语》的出处,时代背景以及“君臣父子”与我本人对“正名”的另类诠...

  • 读《论语》谈君子:三弟子问君子

    《论语》论学,有为人之学,为学之学,为政之学,而为人之学无疑是核心。为人之学,也就是君子之学。孔子谈君子的话不少,...

  • 圣贤公式

    老子之学是哲学,是万学之学,复兴国学,不可不更多的研读学习老子之学。甚至可以说,孔子之学、孙子之学、韩非子之学、墨...

  • 墨家十讲之终篇下

    儒墨辨析之共同的“正名”思想。何所谓正名呢,在我看来各家的“正名”思想无疑是都有一个相同的内核,那么就是维护封...

  • 文学流派的正名

    现在言情都正名了。武侠更不用说,早已正名。 但是,所谓正名了,也许只是当年爱这文化的人已经活到了社会主流的年级,把...

  • 公民的正名定义

    公民的正名定义

  • “为……正名”的思路

    最近看了一篇为某某现象正名的文章,写得不错,所以就把文章结构记录下来。 某事物被污名化,现在要正名。污名和正名,就...

  • 精英之学和大众之学2019-03-28

    精英之学和大众之学 儒学是君子之学,精英之学,是培养君子和精英的学说。但儒学又应该是大众之学,人人可学,有学无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名” 之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ye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