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十讲之终篇下

作者: 穆翕 | 来源:发表于2019-03-31 10:20 被阅读27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儒墨辨析之共同的“正名”思想。何所谓正名呢,在我看来各家的“正名”思想无疑是都有一个相同的内核,那么就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地位的至高无上性,而且这种思想也顺由后世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广而流传下去,而且在董子时期的新儒学可以很明显反映出这一点。那么,我的说法是不是太过绝对了呢?那我就结合我的理解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都说墨家与儒家与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的文章主要分两个部分,一为解释儒墨正名思想的含义以及关系,二为墨家正名思想的后世流传。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首先,我先来解释一下上述文章的发生背景:文中所提到的卫君是卫国第29任君主卫出公,他是卫灵公的孙子,卫灵公有个最为出名的宠姬也就是南子,他的父亲因为要与南子交恶,欲杀南子,而被灵公以太子的身份放逐。灵公死后,卫出公之父,便也想回国继位,却被儿子抢先,当然这对父子的人生经历可谓是相当丰富,至于后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询,在这里便不多加叙述了。回到文段本身来,孔子提到了“正名”思想,其所谓政事之所始。这也可以印证我所说的一点,即正名思想实际上是为统治者提高自身的统治地位,没有地位便没有统治的权力。映射到上文所提到的事件之中,无疑可以窥见在春秋战国之时,正统宗室衰落以及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表达了对这种情况的无可奈何。卫出公占据原本属于其父的国君地位,在权力面前失去了长幼有序的统治秩序。再看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上,天下的主人周天子却无力制止诸侯的争霸战争,又只能独吞问鼎中原的苦果,面对此等乱象孔子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那么就是“正名”,重塑统治者的政治权威。

        再回到“师承”孔子的墨子身上,他既强调了统治者的至高无上性,又用所谓的“名实”关系,将“名”上升到了物质的层面之上。“名”的特定性以及独一无二的特性,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阶级”关系辨析的十分明了,君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天子才可以拥有君的称谓,其余的人若称君不过是一种僭越,更或者根本没有这个资格,焉何不见其对于旧的统治秩序的深深眷恋。

         再说过何为“正名”之后,我在说说这种思想的延续吧,那就必须提到我昨日尽力避而不谈的董子身上。我也在往期的文章之中,提到了董子的新儒学,将天与君结合在了一起,其所谓君权神授。但我们可以窥见其中暗含自西周以来宗法制以及正名思想的端倪。君脱离于人,乃上天之子,与常人的差距从阶级差距便上升到了“物种差距”之上,但这只是一种戏谑的说法。但其本质上,是一种富有宗教特色的“正名”思想的延续。这种思想也在封建中国更是存在了将近两千余年,最后在一百余年的那场东西对打之中,才开始崩塌瓦解,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才完全消失。


    文章到这里便结束了。

    感谢大家的阅读,我是穆翕,下篇文章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墨家十讲之终篇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dy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