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山千黛书评——艺术文化类读书
“中央博物院”老一代学者的治学雅趣

“中央博物院”老一代学者的治学雅趣

作者: 山千黛 | 来源:发表于2018-10-16 18:12 被阅读97次

    《朵云封事》是李霖灿之子李在中的一本回忆中央博物院前尘往事的文集,主要讲述了李霖灿那一代学者在战乱年代艰苦的条件下潜心研究的前尘往事。不管是在云南还是建国后迁往台湾,环境比现在不知道要差多少倍。反观李霖灿、董作宾等人的研究成果,着实令人钦佩。

    老一代学者,不仅治学严谨、毅力惊人,也很乐观,懂得苦中作乐。他们的生活交往过程中充满雅趣。从这本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来。“朵云封事”取自于台北故宫庆祝六十周年印制的一份雅致的纪念品。那是一个装着信纸和信封的小盒子,取名“朵云封事”。“朵云”来自唐代韦陟像云朵一样的署名,后来成为信纸的雅称。“封事”原来是指密封的奏折,后来借指信封。

    从网络上搜索“么些”,很自然地会关联到李霖灿、董作宾等人。“么些”风俗和甲骨文字的研究,是他们的重要工作成果。“么些”是纳西族的先民,主要在云南丽江泸沽湖附近居住,书里写他们又称么梭、纳人。这样看的话,么些可能就是摩梭人吧,不敢肯定,先留下疑问。

    李霖灿和董作宾等人在云南丽江的泸沽湖、白水台、阿明洞等几个地方,主要就是研究么些民族以及东巴文化,记录他们的风俗和文字。纳西族东巴和才跟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还结识了泸沽湖出生的少年活佛罗桑益世。

    么些文字是象形文字,以前没有文献记载。李霖灿和董作宾行走各处,收集么些文字,把这些象形文字都记录下来,并研究每一个文字所代表的意义。李霖灿的一项主要研究成果,就是整理出版了《么些文字字典》。

    董作宾先生在李庄写给李霖灿先生之甲骨文字

    那一代的学者都很多才多艺,他们也不例外,能写能画。比如他们之间经常互赠笔墨作品,一幅小画、一份诗文墨宝、一副对联。董作宾给李霖灿或者别人写信,经常会写甲骨文。其实写甲骨文很不容易,尤其用毛笔写就,需要格外的功力,比写普通汉字更辛苦。为了更多的传播和保留甲骨文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避免这份绝学断了薪火根苗,董作宾把自己当成“活的印刷机”,不辞辛苦,研究之余甚至减少睡眠时间,给许多友人写了很多幅甲骨文。

    胡适曾经说道,“从太平洋走到大西洋,几乎没有一家中国朋友或美国的中国学者家中没有董作宾的甲骨文”。

    董作宾这样做,不但能多传播一些甲骨文的文本,还让收信之人多一分欣赏和学习甲骨文的乐趣。试想一下,收到一份甲骨文的书信,会有种穿越了时空的历史温度,拳拳心意,款款情怀,都从容流淌在笔墨之间。

    李霖灿先生

    播迁台湾后,历经周折,几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才安定下来。1957年12月25日,李霖灿四十四岁生日。在这一天的日记里,李霖灿写下了自己的新目标,“中国绘画史若由外人来执笔,是我们的耻辱。……给我三十年时间,我可以载欣载奔地在这条跑道上夺得锦标归。

    从此他就全心投入绘画史的研究工作。三十年后,1987年12月,七十四岁的李霖灿果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台北发行了《中国美术史稿》。

    这一代的学者,生于乱世,却始终保持着执着的艺术追求。他们不计较外界条件,一心钻研艺术文化,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成果。他们的治学成果,值得敬佩!他们的文思雅趣,让人怀念!他们的无私品格,令人景仰!如今,我们只能从这些只言片语中追忆他们的风范!

    2018.10.16雾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央博物院”老一代学者的治学雅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zh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