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读一本写作书,那就是它了!”
这是看《文心》时想到的第一个书评标题。看完一搜,哭,已有相似标题被抢用!不过耐着性子看了许多书评后,却没发现有谁说出我的最深感受。于是懒了十几天的小刀半夜动笔了……
一只喝咖啡没用纯靠意念支撑的懒蛋作为一个还挺喜欢写写写的人,面对这本畅销了82年(1934年首次出版)、豆瓣评分9.0的中学生写作书,「相见恨晚」已不能表达我的此刻感受,小刀得「面壁思过」一下……
这书小小一本不过300页多一点,却涵盖了几乎所有国文读写常识及训练方法(连书法都有讲),知识覆盖面堪比为高考而生的高中语文。但它用故事讲知识的写作方式(类似于《苏菲的世界》对哲学和《小狗钱钱》对理财的写法),又使其比高中语文课生动有趣的多。
同时,与市面上很多充满“浓郁成功学气质”或“翻译过来模棱两可”的书相比,质朴扎实且用字精准的《文心》简直是“写作指南界”的一股清流。
好的指南书教人方法,更好的指南书在方法之外还让人领悟。《文心》属于后者。
说起写作,人人都觉得创意很重要。《文心》也完全认同。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
但若问怎样才能把书读出新得,把文作出新味来?很多像小刀一样的入门级选手就有点不知所措了。
我自己常遭遇的两个困境就是:
①没灵感。“太久没更了今天必须得出一篇!”然而下班回家打开简书和微信后台,在电脑前生生坐俩小时却敲不出一个字,最后只能抱憾睡去。
②有灵感却写不下去。笔记和后台倒是攒了不少灵机一动的选题,但敲来敲去就那几句话,写不出想表达的意味。多少自以为“神来之笔”的创意都烂在肚子里和草稿上┭┮﹏┭┮
而《文心》正好给出了这两种困境的破解方法。
破解「没灵感」,只需两个词:触发、鉴赏。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书中小主人公从蝉声想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
书中国文老师王先生,从寺庙和尚的诵经声,悟到文章的不同读法及每种读法的感情色彩。
而小刀,从王先生对文章的读法,联想到最近在学的吉他节奏和旋律,想到音乐对感情的表达和对情绪的唤起。
因着触发,许多读过的书再读一遍又增新体会,早就熟视无睹的琐碎日常又添新魅力,生活中所能接触的一切都重新鲜活起来,生出许多从未体会过的新味。
这就是触发的功夫,很多书评都有提到。而“鉴赏”则很少被提及。书中本是讲解对文艺作品,如文章、绘画、音乐等的鉴赏,但作者对这两字的解释实在太妙,完全可以应用到生活其他方面。
《文心》从“鉴赏”两字的本意出发,总结出一个“观”字,一个“玩”字。
鉴赏,粗略的解释就是“看”。
而“看”有种种不同的程度。比如“见”、“视”、“观”三字。
“见”只是见到,并无其他复杂心理;“视”相对复杂,不但见到,还有观察的意味,如国家领导去某地方“视察”;“观”更复杂,不仅见到,不仅观察,还要深入其境的用整个心去领悟观的对象。与“观”组合的词,意义都不简单,如“人生观”、“价值观”、“观念”等。
“见”只是感觉器官上的事,“视”是知识思辨上的事,“观”是整个的心理活动。要到了“观”的境界,才够得上称“鉴赏”。
有点绕,以小刀从事的旅游举例来说,我们就可以把传统的走马观花游叫“见”,把从业者出差考察称为“视”,而去某地深度体验游,获得情感和心灵上的感受,则是“观”了。
再看“玩”字。
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
“玩”并非不正经,要“玩好”也并不容易。就像我们玩狼人杀,如果没有对游戏规则、各种角色和局势的灵活掌握,很难玩好。文章也一样,没有对其内容、结构、词句等各种知识的深入了解,很难体会到深味。
“玩”还表现了一种悠闲和自由的状态。现代社会信息激增节奏很快,与其不断追逐新的鉴赏对象浅尝辄止,不如沉下心专注少数真正好的作品仔细把玩。反复吟咏一首诗,来回诵读一首词,耐心细看一部小说……不断体会其精妙之处,不断收获新知掌握奥义,那么对于别的作品,也能触类旁通了。
不仅仅是旅游或文艺作品,生活中任何我们认为值得的事物,如果都能用“观”和“玩”的方式去体悟,那么也一定能获得更多细致新鲜的体验。
而这些体验,就成了我们的灵感和创意。
有了灵感,要破解「有灵感但写不下去」的困境,只需一个词:习作。
“习作是一切的基础。”可不要看不上这句大白话,理解容易做到不易。
《文心》把文章绘画等艺术创作分成三类:习作、应用之作、创作。
习作是法则与手腕的日常练习,如中学作文课,或简书作者发起的每天1000字,为的是练好基本功,提高表达技巧。
应用之作是应付他人和事务的东西,如书信、邮件,需要讲求准确和效率。
而创作,就全是自己的事儿了,是发挥自己天分的真成绩。
作者认为,三者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习作。
习作是一切的基础。应用之作和习作都由创作出发。
创作是无程限的,习作的根底越深越好。
真正的画家,终身在写生上用功;真正的文学家,虽至头白亦手不释卷,寻求文章的秘奥。
为什么我们会有“有灵感却写不下去”的困境?为什么我们有好的题材却不一定能像文学家一样写出像样的作品?
因为仅有灵感和题材是无用的,要写成作品,必须有成熟的手腕。而成熟的手腕需要持续不断的练习。这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精准的表达,为了把文章玩得更溜。
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自媒体圈真正写得很好或者说文章玩得很溜的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传统媒体出身?我想这与他们长期而持续的高强度写作练习脱不了关系。
至于如何练习,每个人的基础和需求都不同,有的要加强遣词造句,有的要学习谋篇布局,有的想了解如何自我修改与编辑……实在无法在一篇书评中总结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方案,大家最好还是去看《文心》原文,仔细阅读后挑选自己当下最需要加强的方面去训练。比如小刀最近在研究上下文的联络。(下一步想研究怎样能不啰嗦……)
总结一下,触发、鉴赏和习作,就是小刀看完《文心》后最想分享给大家的三词真经。触发和鉴赏的功夫帮助我们从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味,获得新鲜的灵感和写作题材,而要写出作品,要精准的表达出我们的灵感,还需要在习作上下功夫,练习写文章的法则和手腕。
突然想起连岳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为什么要持续更新时说的一句话:
把自己当苦力就对了。
嗯把自己当苦力就对了。
祝热爱写作的我们都玩儿的开心!('')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