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于永正老师撰写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依然是豁然开朗、如沐春风、醍醐灌顶之感。总觉得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仿佛是于老师在向我们娓娓道来,字字句句都为我们这些行走在语文教学道路上的老师们点明了方向、指出了方法、传授了经验。
我总是希望自己把书中的内容全部吸纳,全部消化,全部化成自己在教学中的动力和能量,我想这应该就是读书的收获吧,当然,这也是我们参与读书会,坚持不懈努力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也确实有许许多多的老师利用假期为自己充电,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初踏讲台的新教师。因为我们都明白,给学生一滴水,我们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能力,方敢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传道授业和解惑。
好书如良药语文教育,到底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于老师一问不禁也让我陷入沉思,是啊,语文教学的最大的成功莫过于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学生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于是我循着书中的文字一路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迫切地期待问题得到解决。
书中于老师回忆语文和自己的语文老师为他留下了什么,通过回忆他明白自己收获了语言、较好的语感、认识和情感以及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还留下了兴趣和习惯。总之,读书、写作、书写的习惯,既丰富了他的情感世界,也守护了他的精神家园,还成就了他的教育人生。
而于老师的语文老师还告诉他,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所以于老师在教语文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朗读、写字,还特别喜欢教作文。正是因为于老师的善读、善书、善写,才华横溢,所以才能够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于老师还告诉我们应该要善待学生,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字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有属于一片自己的天地,有充足的睡眠,有健康的身体,这样才能够将学生培育成长,而我们每一位老师也在这样的一条路上持续不断地前进,边充电,边成长,边向着内心的目标执着进发。
其实语文教学还应守“常”,也就是遵循规律。比如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等等,这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是不会变的。所以我们应当守“常”,写字就应该反复去描红、仿影、临帖。朗读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教作文就应该读写结合,而读是基础。“熟读、精思、博览、多做”是古人对语文教学规律的高度概括,我们理应很好地继承和保持。
于老师说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这也是他在实践后明白了郭沫若先生关于写字的题词: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在书中,于老师常常提到的还有读写结合。是啊,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听、说、读、写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过程,也是“拥有”和“运用”交织在一起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将伴随着每个人的终生。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既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书中自有黄金而这本书中的“五重”教学,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于老师教了四十年的小学语文,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而这其中“重情趣”居首位。因为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少一些包办,多一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一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也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学生培养成“人”。
而这其中的情,一方面是对学生要有情,更一方面对语文教学也要有情,上课有情。如果教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挚、纯真的爱,就能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激情他们幸福、快乐、奋发向上的主人公热情,产生强烈的内驱力。
而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还有重积累不仅是对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这时读、背、写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重迁移则是举一反三进行运用,重习惯则包括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
这些习惯的养成老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五重我罗列的是五重的定义,而五重教学其实还是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去验证,不断地去优化,不断地去发现,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够扎实而有效地进行了。
那么教学的过程中,做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诗人说:微笑是阳光。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课堂上我们应该努力保持着欢愉的心境,用微笑和诙谐去化解班级里偶尔出现的令人不快的事。
须知,惊蛰的是春雷,化雨的才是春风。当然微笑也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但是只要我们足够努力,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距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
其实除了微笑,还有幽默的语言,也是教育最主要的助手之一。我上课的时候会经常把文章主人公的名字换成同学们的名字来读一读,同学们在欢笑声中就吸纳了对应的知识内容。这样的情境常常会成为同学们作文中的素材和记忆中最为深刻的部分。
幽默感强的老师是可以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的,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境,才能跟学生发生“共振”效应,使得课堂产生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我觉得备课与反思也很重要。可能大家都会想,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才是最重要的。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是如果没有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反思,就没有办法创造我们高效的课堂。
于老师说动笔写教案之前,先把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而,做为自己的教学指南。然后就去看课文后的学习要求,那其实就是那一课的教学目标。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备的就是朗读,至少读三四遍,要求学生背的,自己先背下来,诗歌要读出韵味,说明文要读的明白,课文要读的声情并茂。
然后再去看教参,教案,关注重点和关键词句,把生字写规范,新词查字典,造句要造出不同类型的句子,读写结合的要写下水文,重视小练笔。同时备课还要备学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思维特点,关注全体学生,了解学困生的需求等等。然后备课还要备本领,包括书写、朗读、造句、预设本领等等,这是一种隐性备课,是最要紧的。最后才是写教案,这就是显性备课了,大体分为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和作业设计,这些是课前的准备,也是我们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其实课后反思也是我们教学准备的重中之重。于老师称其为“教后记”,一堂课下来,有收获也有遗憾,在记录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往往会得到升华,所以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的人,不一定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教学专家来。
语文教学中,还有一出重头戏,那就是作文教学,关于作文于老师在书中也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方法,而作文之关键还是在于会观察,更要会想象。“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皆为绝妙词”,夕阳和芳草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如果运用得好,都可以写出好的文章来。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用心去观察,发现它的特点,发现它的美。
若再加上我们的思考、联想和想象,我们一定能在笔下见到我们眼中的景物,甚至比我们看到的美丽。 而这其中,能够引发学生作文的兴趣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语文老师本身就喜欢写,那种对文字的爱不带任何刻意的痕迹,学生才能自觉地跟从老师,在语文这块芳草地上自由地耕耘,快乐地收获。
一本书就这样与大家一起共读完毕,文中的字里行间也可以感受到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情有独钟,甚至是痴迷,我想这应该也是于老师在语文教学上成功的关键吧。他与学生之间轻松地相处,学生在于老师的引领下,有滋有味地写字、朗读、表演和写作,教中有爱,善待学生,将语文教学艺术渗透地课堂中,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这些其实比处理教材、传授知识更重要。
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而言,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值得我们反复去研究,借鉴和使用。学有所获,共同分享,愿我们在知识的花园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生辛苦为生甜。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生辛苦为生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