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非暴力沟通,就是为了改变暴力沟通所提出的沟通方式。简单来说,它关注的是这样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当然非暴力沟通也不是要把我们改造得温顺、乖巧或者听话。这是一种积极的沟通方式,并不是为了消除纠纷、争吵,就让我们放弃自己的主张、观点,一味地去委屈自己、顺从别人的意思。它是让我们去了解自己的感受、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清晰、诚实地表达自己,又要倾听他人,从而培育彼此之间的尊重、关注与爱。
第一种是道德评判。
第二种是进行比较。
第三种是回避责任。
第四种是强人所难。
非暴力沟通不仅要求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能清楚地表达出观察结果;更重要的是,它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
注意形容词的使用
注意副词的使用。
把推测、预测当作事实
这几点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些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的思路。当然,非暴力沟通也并不是反对评论,它只是认为所有的评论都要基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要过河,水牛说水很浅,松鼠说水很深,小马自己下河试了试,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水不深也不浅。
同时,我们也是倾听者,在听到那些评论性的言论时可以多留个心眼,比如追问一句:怎么了?为什么?或者自己多做一些观察,做出自己的判断,而非盲目听信。
作者马歇尔总结出了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的4种选择:
1. 认为是自己的错,责备自己;
2. 认为是对方的错,指责对方;
3. 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4.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有人说你“你怎么这么自私”,相对应的4种反应大致会是:
1. 我好像是对你不够关心(内疚);
2. 我默默帮你做了那么多,你都看不到的吗!你才自私!(愤怒);
3. 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都没看到,我很难过,因为我本来希望得到你的认可;
4. Ta觉得我自私,是不是Ta需要更多的支持/帮助/理解……呢?
批评别人行为的语言中隐藏着我们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但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提出主张,一般很难被对方理解,还很容易招致对方的愤怒和反击(想想我们在听到别人批评时的那些反应),让沟通陷入僵局。
”“你回家就把衣服乱脱乱扔,这让我很烦躁,因为我想保持房间的整洁。”这样我们直接说出清楚的感受和需要,对方就更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大家是否隐约有这样的疑问:非暴力沟通教我们体会别人的感受、需要,倾听别人,怎么感觉都是我们围着别人转,结果会不会我们变成了沟通中最辛苦的那一方呢?
其实,它最重要的作用是教会大家,培养对自己的爱。那么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还是与非暴力沟通的思想是一贯相承的—— 我们在重视、体会别人的感受的同时,更应当积极地关注自身,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我们的行为上。
除了“应该”之外,我们还用别的词来指挥自己,比如“必须”“不得不”。在被“应该”“必须”“不得不”这些词限定的情况下,我们往往是无奈地做出了选择,但又心有不甘,就像被鞭打了才服从命令的奴隶一样,这样的生活是没有乐趣的。
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就应该专注于自己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自己的需要。
作者提到了一个非常具体、实用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种思路的转变。
首先,把你自己觉得属于没意思、又“不得不做”的事写下来;
然后,把“不得不”改成“选择做”,当然这可能会让你很抗拒;
接着,在这些行为的后面写上你这样做的原因:“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完成了这三步,你就可以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比如是:为了钱;为了别人的赞同;为了逃避惩罚;为了避免羞愧、内疚;职责所在。如果有一些动机是你不能够接受的,那么,下次你完全可以拒绝这样做。
按照一般的想法,我们觉得是别人的不良行为引起了我们愤怒,并因此指责别人,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心情并不是由他人的行为决定的;愤怒作为一种感受,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那样,它来自于我们自身。
那么,我们该如何表达愤怒呢?作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具体的步骤:
首先,我们要停下来,除了呼吸不要做别的事情。
然后,是思考,思考我们为什么愤怒。
第三步,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哪些感受和需要没有被理解和满足?
最后,我们要勇敢地张开嘴去表达自己的愤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