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成语叫做“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习武的人应该经常练习拳手,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歌,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做馒头也不例外,开始时跌跌撞撞,时好时坏,随着经历的次数越来越多,也渐渐摸出了门道,到现在做起来也是得心应手,越来越娴熟了。我现在做得最多的还是刀切馒头,俗称淡包,只因它做起来比较快,是馒头中最易做的这种。
我做馒头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由来已久,也缘于我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我小时候我父亲与二伯都会做馒头,二伯还是饭店里的师傅,而父亲是我们自己家里做的。曾经有一段时间父亲肉馒头做得很勤,且个大馅多,我们这些小的个个吃到撑了,原本已吃饱不能吃了,大人说你吃饱啊,吃饱啊,缘于香喷喷的馒头的诱惑,又吃进一个,现在想起来也觉得好笑。而那时那样吃,也的确起到了反作用,以至我和弟弟后来一度不爱吃肉包子了,闻到那气味就感觉不舒服。后来稍有好转,吃馒头时肉包子最多配上2个就好了。
那时我只是看到大人们做馒头,没能从头至尾进一步了解。只知道当时发馒头的粉也是自己原来做得多下来的粉发酵而成,大人们把它揉进面团里。如果粉团有点发过头了,大人们还会往里边加进点苏打粉。还有做肉包子缩口时那一连串均匀的褶皱,那时也难到我了,我就是搞不好。
说起这个褶皱,我又想到了我小姨,小姨后来一直做包子生意,偶尔去小姨家,小姨也做馒头给大家吃,我的眼睛被小姨那熟练的动作吸引了,小姨的几个手指在馒头上跳跃,一个个褶皱随之均匀又美观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瞬间也给了我灵感,我的大拇指和食指从此也开始配合起来,会打褶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在做馒头上也是光看看还是不行的,要学会还得自己不断去做。做馒头最主要就是第一道关:发好粉团。只有第一步做好了,也才有后面的好结果。为了这个第一步,我也是做了不断地尝试。我现在做馒头都用的是买来的酵母,用起来非常方便,有许多人会说不知那个比例,那酵母袋子上也有说明,然后自己也是大致估计了一下。粉要经过二次酝酿,第一次是和进酵母后让粉团发至两倍大,然后又是揉,去除里边的空气,一个个馒头腻子放好后让它二次发酵至两倍大,这样就可以上锅蒸了,这样蒸出的馒头蓬松好吃。总结起初做不好的原因有酵母放得不合适,没有发好,还有有时不知不觉会把第二次揉这道工序丢了,那肯定也做不好,“不会走就想跑”一不可能的事。
自从自己学会做馒头以后,我才明白我以前问过河南、陕西来的朋友,她(他)们都是喜欢吃馒头的,而且她(他)们都是早上起来做的,当时我还挺羡慕她(他)们,对那一点点酵母还感觉到不可思议,现在我已恍然大悟了。
现在只要家人们想吃馒头,自己什么时候都可以做。周日去爬山,我就自己做点馒头带去当中饭,中间夹一根油条,瞬间又找回了小时候的感觉,吃起来特别香!
昨晚做的馒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