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忘忧社读书
读书笔记 ‖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1)

读书笔记 ‖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1)

作者: 文心之 | 来源:发表于2020-08-13 16:29 被阅读0次

    书名:《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作者:马克·克雷默、温迪·科尔

    译者:王宇光等

    页数:362 页

    阅读时间:约  6 小时

    阅读体验:★★★★

    蒂姆·欧布里安(Tim O'Brien)写过一本《负荷》(The Things They Carried)。苏丹之旅后,几年过去,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变成我最喜欢的著作之一。在里面他是这么写的:“因为过去要进入未来,所以有了故事。因为在深夜里,你会想不起你是怎么从原来走到的现在,所以有了故事。当记忆被抹去,当你除了故事就再无任何可以去记忆、可以被记住的东西的时候,因为要有永恒,所以有了故事。

    故事,是音乐。写故事、整理故事、讲你自己的故事,要讲究快慢、律动和流向。如果这是舞步,你可以加上起落转折让它们更激动人心,但不要因此错乱了核心的节拍。读者是用他们心灵之耳去听的。

    对于一个写非虚构性文字的作者来说,他应该跟那些只有“私人生活”的人在一起,跟那些虽然只有私人生活,但他们的生活却能够代表一种更大的意义的人在一起。

    要把叙事性的东西写好,你就必须得能够回答下面这个问题:这个故事要讲什么?换句话说,对于一个叙事性的新闻报道来说,关键的是这个故事的点子或者想法(idea),或者,是它的概念。所谓写作,所谓写一个叙事性的东西,就是让一个想法从诞生一直走到成熟、走到结出果实。

    抓住一个想法,一个中心的点子,然后去努力落实它、发展它,把它变成一个故事,变成一个讲出了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某些东西的故事,就是叙事性新闻写作的根本所在。

    对于报道来说,那种四处跑的工作是关键的、必不可少的,也是最有趣的部分。是它使得一个想法最后变成一个有趣的、有料的故事。所以说,报道的成分越大越好,换句话说,逸闻趣事越多,洞察见识越多,以及在某个主题上打开的、让人可以透视这个事情的窗口越多,就越好。

    具有高情感价的故事既不需要上下文或者前因后果,也不需要去刻画人物。

    一、在选定一个话题之前,仔细思考到底什么才能让读者感到欲罢不能

    故事的构思至关重要。这个话题,它的情感温度是高还是低?对于那种“化学价更高”(high-valence)的故事,读者会投入更多的情感。

    二、在选好了一个好的话题之后,要保证获得好的“路子”

    路子是一切。因为,如果你没有路子能让你足够深入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那么,哪怕是最好的点子,写出来也会变成很糟糕的故事。

    在他那本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的前言中,亨利·詹姆斯曾经谈到,“艺术作品中的‘道德’感,完全地依赖于在创造这个艺术品的过程中,作家所为之忧虑关切的那种有实感的生活,到底有多少”。而所谓“有实感的生活”,就是你在采访了一天之后对受访者所获得的那种非正式理解的层面。

    三、找到那个能提供叙事线的正要展开的情节

    在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之间,时间上的前后你肯定不能弄错,可是,你的故事却可以从整个事件的结尾开始——只要读者明白你在干什么就好。

    四、在情节里寻找能提示人物性格的细节

    要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体积、空间和各向的维度,但是不要试图在纸面上完成一个立体布景。

    六、你要去探幽寻微的,是你的受访对象的情感体验——不是你自己的情感体验

    七、对你故事所处的语境做严格的调查研究

    八、在打底稿这个环节的后期,把你故事的要点提炼出来,弄清楚搞明白

    叙事性写作是要为读者创造出一个合适的、由精神的与情感的体验或者经验组成的前后相继的序列。

    从一开始,读者就一定会(1)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产生一种情感态度;(2)有这种觉悟,即之所以会有人要告诉他们这些事,一定是因为某个有价值的理由。所以,所有那些设定的场景,所有那些刻画,所有那些背景信息,都必须朝向一个归宿。一个结尾,必须带给人某些收获。

    九、在写作的非常非常后的后期,调整好你的观点和你的受访人观点之间的差别

    十、珍惜那些你在采访过程中想到的隐喻以及那些跟结构有关的主意

    如果你能对你的受访者所感受到的东西有那么一点儿共鸣,哪怕就只是一个瞬间,它也会为你的写作注入某种权威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 ‖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qi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