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成语典故 讲历史故事(45)
因“讷”得福,宣宗之私
文/石岩磊
唐宣宗李忱能做上皇帝宝座纯属因“讷”得福。由于母亲是地位卑微的宫女,李忱尽管被封为了光王,但他并没有因此得到多少荣耀,反而倍受欺凌,于是从小就形成了落落寡欢、少言寡语的脾性。因为李忱显得呆头呆脑,所以经常被其他皇室人员嘲笑,尤其是侄子辈的唐文宗屡屡拿他开涮。一次宴会上,文宗在众亲王面前讲:“谁能让光叔开口说话,朕重重有赏!”于是大家伙一哄而上,对李忱百般戏谑。
公元846年,唐武宗驾崩,宦官马元贽觉得木讷的李忱容易操纵,便拥立他登基为帝,即是唐宣宗,不过这次马元贽看走了眼。李忱执政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时时处处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勤于政务励精图治。李忱即位伊始便拿吏治开刀,大力限制宦官和宗室的权力,使得宦官干政的顽疾得以缓解。唐宣宗沉稳干练,从谏如流,且爱惜民力。他在位期间,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后人称之为“大中之治”,司马光谓之“小太宗”,给日薄西山的唐王朝添上了最后一抹亮色。
有关唐宣宗的故事很多,比如,他仁慈友善,对兄弟姊妹十分关心,听说有人得病时,都要亲自前去探望,并且忧形于色。其孝道更是感人至深,李忱每次拜谒太庙,进入父亲的房间时就会泪流不止,随行人员无不感动得潸然泪下。而他的家教也甚严,一次,驸马爷的弟弟得了重病,可公主对此不闻不问还整天看戏,唐宣宗得知后勃然大怒,教训女儿道:“小郎有病,你为何不去看视,反倒去看戏?成何体统!”
那为何李忱会前期表现呆板而后期尽显威武呢?有人推测其是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我倒觉得未必有这么深奥。理由是在李忱即位前,他根本没有胜出的可能,其上位成功纯属中头彩般的偶然事件。而抛开一切浮光掠影,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唐宣宗的所作所为都稀松平常。李忱的沉默寡言是环境所迫,在看出身背景的皇宫之内,他只有谨言慎行才能确保安全,而压抑的氛围使本就不善言谈的他愈加痴呆。
但内向之人一般会十分敏感与敏锐,他们在多愁善感的同时,也能体察到周围的细微变化,因此可以具有超强的把控能力,从而珍惜每次难得的展示机会,更何况唐宣宗是得到了君临天下的大舞台。无论是其友善兄弟,还是恭敬长辈,或是爱民如子,都不过是他内心深处被冷落的反弹,也可以说是对顾影自怜的反叛。只不过李忱身处高位后,人们将所有平常人都具备的品行进行了放大与包装,进而看似高大上罢了。
从另外一则传说中,我们即能透视到唐宣宗阴暗的一面。据《唐语林》记载,曾经有地方官员进献给宣宗一支女子歌舞乐队,其中有位绝色佳丽被李忱收入后宫倍受宠幸。一段时间之后,宣宗认为这样下去可能会重蹈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覆辙。于是把这名女子召到跟前,对她说:“我留你不得。”左右奏道:“可以将她放出宫。”李忱却说:“放她出去,我就会想念她,不如赐她一杯毒酒。”这位无辜的美女就此香消玉殒。
是李忱惨无人道吗?非也,只不过是王权将他的自私本性放大了而已。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潜意识中,一名小女子仅是唐宣宗手里的一个玩物罢了,怎能与江山社稷相提并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理想,对于李忱来说,唯有反其道而行之,天下既得,至于修身便淡化为可有可无的摆设了,更何况还有无数人在为他美颜。
2021.1.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