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蝠噬福
文/石岩磊

虽然蝙蝠会飞翔,有的能达到每小时50千米的高速,但它实实在在地属于哺乳动物,其翅膀是由前肢演化而来。尽管其容貌丑陋,可由于“蝠”与“福”同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蝙蝠便成了幸福与好运的吉祥物,从而受到国人的喜爱和青睐。人们多把它描画为风度翩翩的形象,常常与祥云相伴,大量地应用到建筑、雕刻、绘画、瓷器、玉器、金银器、服饰等等之中,成为了迎祥得福的象征。
蝙蝠也的确给人类带来了大量福祉,它们是捕虫高手,一只蝙蝠每天要吞食200到1000只的昆虫,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其粪便不仅是优等肥料,还被制作成中药“夜明砂”,用于清肝明目、散瘀消积。上个世纪,人们通过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发明了雷达,据说现在的一些隐形战机也是受到这种动物的启发而研发出来的。但蝙蝠的生存环境在不断受到挤压,既有来自蛇、飞鸟等天敌的捕食,更有源于人类的巨大威胁。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许多蝙蝠的栖息地遭到破坏,世代繁衍生息的它们不得不迁离故土,而大面积使用的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毒害到了农民的帮手,人类已经成为蝙蝠的最大宿敌,像关岛大蝙蝠就是在当地人的捕食中灭绝了。中国的蝙蝠也同样如惊弓之鸟处处陷于险境,不但居住的巢穴屡遭侵扰,而且它们还受到所谓“饮食文化”的牵连,被一些食客视为“大补”。
药食同源是中医药里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调整饮食可以达到医治病患的目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可也会由此滋生出许多根据不足的观念,例如“吃啥补啥”的说法,吃血补血,吃肺补肺,吃了核桃长脑子,吃象形之物的传说便甚嚣尘上,而且进一步演化到吃“象音”的东西,蝙蝠随即躺着中枪了。有店家称吃了蝙蝠可以大富大贵,于是真的有人胆敢去“一饱口福”,结果成了祸国殃民的枪手。
饮食的确大有讲究,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史,也可以说就是一部“吃”的巨著,无论是司马迁宣扬的“民以食为天”,还是鲁迅痛斥的“吃人”之封建仁义道德,都离不开人们脸上的这张嘴,既可“病从口入”,又能“祸从口出”。人们在享受饕餮盛宴的同时,也将无数病菌毒素纳入肠胃,更是在猎奇中把私欲掺杂到唾液里,消化着脂肪蛋白质,消融着道德良知,于是一些人的食性发生了变异,他们已不满足于裹腹与口福,而是向鬼畜的方向滑落。
如果真的能“吃啥补啥”,人们身体里流淌的不就是鸭血、猪血、狗血了?人的脑子是否会如核桃般满含油脂?人的命该不是同蝙蝠一样过昼伏夜出悬壁挂洞的日子吧?大概心知肚明的只有商家,他们在获利的狂喜中踢走了良心,不断地推出各种千奇百怪的噱头,撒下一把把诱人的饵料,静等脑残者上钩。而往往是那些衣食无忧的人趋之若鹜,他们不缺智商不少钱财,可成为过河之鲫的原因,在于内心深处的无聊与贪婪,这就如同无数明星大腕被江湖骗子玩于股掌之间一样。
获利是资本的属性,自私也是人之天性,但当为赚钱牟利而寡廉鲜耻时,当为满足一己之私而践踏道德底线时,金钱便沾上了铜臭味儿,私心也就被熏成了黑色,餐桌行将变为屠宰场,饮食文化即刻化作骗钱的幌子,冤死在汤盅里的蝙蝠岂能善罢甘休,必会将浑身的毒素释放出来惩戒肇事者,五只蝙蝠定要把它们拱卫着的“福”字吞噬,让因果报应重演,同时提醒人们:世界是个不大的村镇,各个种群间福祸共担兴衰与共,城门失火定会殃及池鱼,切勿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020.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