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周二,中雨,9-16度
城市图书馆、公益书屋等文化场所的常客多是蹭空调的老人、读绘本的孩子、做作业的学生及考公考学的毕业生,鲜能遇上真正来此阅读的读者。单位的图书室就更冷清了。唯寒暑假办爱心托班,一群熊孩子来闹腾一阵。平日里,几乎就看不见几个人。
年后,有位同事每天中午上来阅读。我们互不打扰,各读各的书。到了快上班时分,她走到我的座前说,读了一篇文章,心里挺难受的。那文章上说,中国人不该对失去亲人的人说“节哀”,西方人说心里有悲伤就得痛痛快快地释放出来。
我说,中国人说“节哀”,是劝慰对方保重身体,不要因悲痛过度而伤身。因为在中国人看来,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得有半点损伤。做伤身的事就是最大的不孝,难以告慰亲人在天之灵。
《礼记·檀弓》载:“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父母的丧事,孝子伤痛到极点。但要节制自己的悲伤,顺着悲伤的情绪由重返轻的变化,因为君子想到父母的生育之恩,不能使身体有所损伤。
接着,又对如何节哀、顺变做了具体礼节上的规定。比如拜谢宾客的吊丧和磕头触地时,是最悲痛的时候。亲人下葬后返回庙中堂上,也是最伤悲的时候。这些时候可以大哭,这叫顺变。但捶胸顿足这种悲痛至极的做法要有一定次数的规定。而且要让主人、主妇、家臣喝些粥,他们已悲伤得无心饮食,怕他们因此病倒。穿孝服最极端的做法是袒露左臂,去掉束发的布帛,但整个丧礼过程中,有时袒露左臂,有时又要穿好外衣,这也是说哀伤要有所节制。
同事又说,文中有个人五十岁失去父母,悲嚎自此成了孤儿。旁人听了,嗤之以鼻道,四五岁才叫孤儿,人到中年,有家有口的,算什么孤儿。
我说,孟子云:“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大孝之人终身依恋自己的父母。到了五十岁还全心全意依恋父母的人,从古至今也只有舜了。
一般的人,年幼时依恋父母;青春期时,迷恋少女;成了家,爱自己的妻子、孩子;走上工作岗位后,一心想得到领导的赏识。人这一生中满心眼里装着父母的时间是很少的。
舜的父母可谓是天底下最狠心的父母。据《史记·帝本纪》载: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瞎子,舜母亲死后,他再婚生了儿子象。瞽叟爱后面的妻子和儿子,他们三人多次设下陷阱,想谋杀舜。有一次瞽叟叫舜去修粮仓,舜爬到粮仓顶上,他们就撤去梯子,点着粮仓,想烧死舜。舜举着两顶斗笠从仓顶跳下来。又有一次叫舜下井挖泥。舜下去后,他们就将井口封上,舜从井底通道逃出。面对数次想置自己于死地的亲人,舜仍是顺从父母,友爱弟弟。他有时也会委屈地奔到田里大哭,对老天爷诉苦。孟子说舜“怨慕”,一边怨恨父母,一边又依恋他们。舜贵为天子,拥有天下的财富,又有两位美丽贤德的妻子,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欢心,就好像鳏寡孤独的人找不到依靠一般 。
文中此人五十丧亲,亦如幼龄失怙,可见其对父母的依恋如舜,乃大孝之人,讥笑者反自食其辱。
晚饭时分,母亲打来电话,说,我有个快递到了,你等下过来帮我看看怎么拿。我接下去5点、6点、7点.......全要听课,没时间去取。母亲所谓的听课就是在网上刷视频、答题、赚红包。红包不过几分几毛,搞得自己像在赚大钱或读大学似的。她刷视频是比我上班还重要的正经事。我放下电话,很想找个树洞倾吐一通。舜“五十而慕”的境界实在高如日月。
儿子的小说在《厦门文艺》2024年第1期刊出。
儿子本周未去庐山,翻出2018年在庐山植物园拍的陈寅恪墓的照片,悼念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