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蜀汉故人茶楼战略团💙五班六班
日更读书台:读《两晋演义》(十三)

日更读书台:读《两晋演义》(十三)

作者: 平凡的爱好 | 来源:发表于2018-10-14 20:13 被阅读71次

西晋灭吴(一)

西晋王朝统治者的统治力度从一开始就是薄弱的,上下杂音很多,司马炎这个皇帝当的实在窝囊———杜预上书提到“近闻朝廷事无大小,异议蜂起……”就是当时朝廷要办一件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总有杂音,总有各种阻挠。这当然不是民主的表现,而是朋党派系之战!——包括像前面提到的马隆,已经得到了圣命,在皇帝的支持下选好了西征的勇士。可是,在他去武库(武库在皇城)去取武器装备时,居然遭到了武库令的刁难。武库令竟敢无视圣旨,拿老旧、生锈、劣等的武器和铠仗糊弄马隆。这都是背后势力尖锐对立的结果,而非一个武库令敢这样乱来的。

羊祜在世时力主吞吴,却因朝中权贵的掣肘而未能施行。最后,权贵以西北大乱为借口,劝朝廷先平鲜卑,后灭东吴,把南征大计再次往后拖延。

这批奸臣就是前面提到的贾充,冯紞,荀勖一党。他们自己既不懂军事,又不懂谋略;亲信里面也没有足以挑起军政大旗的好手。就是说他们无力承包南征“工程”,如果要打东吴也只能派能者去。他们嫉贤妒能,根本不愿意坐看他人立功。因此,他们心里很感激鲜卑人,有他们犯边则有不可灭吴的说辞。

然而,由于马隆的神兵天降,侵陵陇右十年的鲜卑人终被打败了,渡江灭吴,一统江山的伟业再次被提到了日程上!《两晋演义》第五回就主要描写了西晋多路大军并进,南下吞吴的经过。

贾充等害怕有新势力崛起,而其他各势力当然不会因为贾充的“害怕”,就永远潜伏。再者,贾充等并非自己把持朝纲,而是倚仗权势,掣肘皇帝,这种间接手段维护个人利益;到了一定时候物极必反,他们就无法弹压了。

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要求南征的声音压到了阻拦统一的杂音,在王浚、王浑、张华、杜预等主战派的联合建议下,司马炎终于怒斥了贾充等人的反战谬论,并面责道:“卿乃国家勋戚,为何屡次挠我军谋?今已决计东征,成败不干卿事,休得多言!”

排除了这种干扰,南征之战就顺利的发动了。当年十一月,司马炎命镇军将军琅琊王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当过曹爽的小吏,司马懿兵变后一度罢官)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与广武将军唐彬,率八万巴蜀士卒,浮江东下,东西并进,共二十余万人;并授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国丈杨骏的弟弟)为副都督,总统各军。

真正要到前线浴血奋战的是前面那些人,却让一个亲信(贾充)、一个外戚(杨济)担任起了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反映出的是裙带关系为上,这样的时刻司马炎依旧选择用亲信监督、制衡外军。同时,这也是对士族的妥协。虽然他们反战,可是,司马炎又觉得不能没有他们的支持。于是,让他们挂上名义光环,将来评功论赏也有他们一杯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1f0b1dd543a9:真正要到前线浴血奋战的是前面那些人,却让一个亲信(贾充)、一个外戚(杨济)担任起了名义上的最高统帅。

    西晋建立之初即显露亡国之象🍻🍻🍻🍻🍻🍻🍻
    平凡的爱好:@超谷越山小乌龟 是的。亲小人,远贤臣。

本文标题:日更读书台:读《两晋演义》(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ut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