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书推荐亲子教育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每日一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Day3

【每日一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Day3

作者: 亦箫_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13:55 被阅读3次

第四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培养“好习惯”过程中如果方法用得不对,恰恰就培养了坏习惯。方法用对了,好习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正确的方法,其实远比错误的方法简单易做。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

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坚定一个想法:它只是“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它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如果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从不去认真思考,不去理性地处理,只是凭性情做事,一遇到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脾气,这只能说明你是个任性的家长。一个任性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培养出一个任性的孩子呢?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成人在教育儿童时之所以屡屡采取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行为,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而是太相信自己。

成年人的三个问题:一是在教育孩子中不能细腻体察孩子心理,不考虑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只是满足于孩子表面的,暂时的服从;二是自己内心不热爱学习,潜意识中把学习当作苦差事,就会在生了气寻找“刑具”时想到写作业;三时权威意识在毫无反击之力的儿童面前变得肆无忌惮,人性中的恶不小心流露出来。

杜威说:一切需要和欲望都含有缺乏。

哲学家弗洛姆的一句话值得家长一千遍地体味: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处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替孩子写作业,不是家长帮孩子在学习上舞弊,而是以理性对抗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错误,以不得已的方式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让孩子生活的更快乐一些,并教给孩子实事求是地面对学习。它是保护孩子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其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自身能适应充满不信任和敌意的文化,但他对这种适应的反应变得软弱和缺乏独创性;人自身能适应压抑的环境,但在这种适应中,人发生了神经病。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不关注环境中的培养要素,只是从主管上要求孩子具有“刻苦精神”,这就像认为可以从空气中抓来一沓钞票一样没来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做法。

语言不是呼出的空气,不会消散在空中无影无踪,所以不要在孩子面前信口开河,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家长说过的任何话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迹,好痕迹产生好影响,坏痕迹只能产生坏影响。

不在教育上虔诚思考,不去用心理解孩子,只是分数上步步紧逼的家长,最后多半沦为节节败退的家长。

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骛,脚踏实地的状态。

第五章 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家长掌握着孩子的命运,任何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自己做起。家长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让孩子的命运千差万别。

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尽是借口。

这样的父母,孩子小时候,他们不关注他的情感需求和教育需求,到孩子大了,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才对自己的孩子抱怨连连,感叹自己命苦,感叹做家长不易。

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那些把干事业和养育孩子对立起来的人,那些根本不在乎和孩子相处时间及相处质量人,那些不去细腻体悟孩子感受的人,不是他们不爱孩子,而是骨子里不认为和孩子相处是件重要的事,在他们那里,孩子不过是件宝物或小动物。他们没有看到婴幼儿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地人,喜怒哀乐,成长中的每一种境遇,都会在孩子那里留下深刻的痕迹。

即使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也要注意,不要心里只装着工作和社交,仅仅拿出所剩无几的精力和时间的边角料来分配给孩子。不要对孩子的需求漫不经心,要认真对待和孩子相处这回事,不要让你的孩子置身于精致的房间,却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我们创造了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而且有责任让他幸福。

当一个不幸的婚姻面临解体时,父母之间陈腐的论据是,他们不能分离,以免剥夺一个完整的家庭给孩子所带来的幸福。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家庭中紧张和不愉快的气氛,比公开的决裂更有害。

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且最重要的榜样。如果家长在任何事情上都想说服孩子按照大人的想法做,整天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就教会孩子在无意识间也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他人。

孩子的某个不足之处如果数次被提起,就会让他们以为自己骨子力就长着那个不足,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只好认命。

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能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打骂的方式绝不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只能让他的而心理扭曲。一个心理残疾的人,远比一个生理残疾的人更糟糕。

不要因为孩子听话才爱他,不要因为他取得了某个成绩才欣赏他,更不要因为他不遂我们的心就去大骂他,父母之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对孩子的尊重应该是无条件的。

不是穿了西服就能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日一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Day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mjsaqtx.html